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塗國彬
備受注目的深港通,千呼萬喚始出來。日前,由總理李克強對於深港通的肯定,到港交所的記者會,投資者近兩年來的憧憬,終於得到實現。不過,有人認為,外界似乎對深港通的開通,反應較為平淡,沒有想像中的驚喜,沒有股市大漲特漲的慶祝,對此甚表不解。但其實,大家只要掌握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即可發現,這是一種誤解,一切其實都是合情合理。
的確,由2014年尚在談互聯互通,講的是滬港通那刻,不少人已經意識到,既然上海可以,為什麼深圳不可以呢?故此,投資者在尚未開展的滬港通概念之際,同步已經在深港通的範圍內尋寶。
押注者非完全盲目
當時不少人以為,這是投機者的短視,連上海與深圳也搞不清楚,買賣的對象是否在可開通的名單內也不顧,但其實,真金白銀押注的人,真的是完全不理風險,盲目的一群嗎?不盡然。當時既有人炒作A股與H股之間的價差,也有人看好內地股民認識,而只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品牌的企業股份,甚至押注在香港著名的企業,而過程中,也不乏比較,同樣是高科技增長型的股份,以至一眾中小型的概念股,深圳股市上市者,市盈率遠高於香港同業,謂兩者會有對沖套利的空間云云。簡言之,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機會,投資者各適其適。
於今回顧,盡管可以說投資得太早,因為深港通才剛於日前宣布,落實的日子,大概仍要等今年秋冬,但說起來,氣氛這一回事,說來便來,當時什麼都沒有,只有憧憬,一大堆的可能性,所投之機才有想像的空間,這不是錯,更不一定是太早。
白紙一張最多想像
什麼是太早?什麼是太遲?永遠只有事後孔明。事實上,2014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什麼都是白紙一張時,最有大炒特炒的理由,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最終是什麼一回事,一切只在乎想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像空間,願意為此付出的代價,亦有不同,就是這種不同,令人有時買入,有時賣出,活躍的市場,帶來更多的人願意做夢。這是投機者的角度,不一定完全等於長線投資者的計算。
是的,2014年春季,人人在談,上述幾個概念,不少人都在炒,但到了10月份,已經不再炒作了,真正開通時,人人以為理所當然出現的秒殺漲停或額度用盡,都不是這一回事。究其因,就是投機者只是在猜想別的投機者,特別是港股場內的投機者,只明白本身相似的人之想法。相比之下,港股中人,真的明白A股股民嗎?倒不見得。
有選擇不等於要買賣
在什麼框架都不存在之時,大家炒作上述幾個概念,一廂情願地以為,港股股民可以先行買入,加點耐性,善價而沽予開通後的A股股民,後者必然追高搶購。這種思維,剛好是博弈者的大忌。你懂得低價買入,別人就不懂得等上一會兒,以免讓先行者有機可乘?如此說來,最終2014年開通後的結果,才是合理的均衡。
好了,到有了滬港通的落實後,投資者或多或少可以直接觀察,原本以為出現的,究竟會否出現,又或以什麼形式出現。顯然,內地股民相當理性,你有新的通道可以參與港股是一回事,但明顯的給別人搶了先機,內地股民才不會下注。
說起來,內地與香港兩地的資本市場融合,長遠而言是大勢所趨,資金可以自由流動,投資者自由選擇合適的風險程度和預期回報,這是發展的大方向。但有了平台,有了選擇,不就等於任何一方必然立即要買進或賣出。
好消息回吐是常態
誠然,2015年的時候,內地公募基金開通的好消息,為港股帶來第二季度異乎尋常的好景,但細心比較,那是港股的本事嗎?不似。較合理的解讀是,當時A股的氣勢,令港股中人無法不跟隨押注樂觀其成!可是,過了2014和2015年的大升大跌後,如今仍會鼓勵同樣的大升大跌嗎?不太可能。果如是,此一時,彼一時,港股哪有大漲的可能?
畢竟,由滬港通的實際經驗,大家可以想像到深港通的大約表現。其次,港股由今年初起,領導人加上港交所高層的發言,已經帶動了憧憬,早已押注,港股亦由年初低位,大漲了很多,到好消息公布一刻,先行獲利回吐,鎖定利潤,也是市場參與者的常識。這一些,完全沒有低估深港通本身的長遠好處,只是投資者傾向短視的事實使然。
事實上,市場中人的決策,永遠是走前幾步。當人人在講滬港通的可能範圍時,已經有人炒作深港通;如今看來,不久將來,又有更多可能性在形成,又有新的機會。當然,不是每一個可能性都會變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