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激進本土勢力冒起,令人擔心未來議會抗爭或更趨激烈,社會進一步撕裂,政府施政維艱,阻礙經濟發展,不利民生改善,若不幸言中,絕非香港之福。香港屬多元化社會,政治光譜的進一步拉闊,注定存在不同訴求和利益差異,各方要求不一甚至可能對立沖突,要統一商討的難度更高,惟相信政府和新屆議員的目標一致,都是希望推動香港社會向前發展,要達成目的,大家必須以香港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為依歸,通過務實討論,理性溝通,求同存異,尋求最大公約數,確保符合公眾利益的政策得以通過實施。當中的關鍵之處,是在面對不同意見時,應避走極端,有推己及人,妥協包容之心,才能海闊天空,解決各種深層次問題。
上屆立法會效率低下,已是公認事實。議場內,肢體和語言暴力司空見慣,拉布流會無日無之,市民不堪其煩,有人卻樂此不疲,哪管拖低政府施政效率,更懶理民生急需、經濟急務。立法會之亂象,正是香港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之縮影民粹主義氾濫,內耗爭拗不斷。說到底,就是一個自己利益(私利)大於群體利益(公利)價值觀的體現。
就以市民最關心的住屋問題為例,人人都覺得樓價高企,難以負擔,很多中產及大部分年輕人都無法置業,公屋輪候冊申請人數已達28.4萬人,輪候時間延長至3.6年,社會多有抱怨。可惜批評者眾,而願意為香港多盡心力者卻少。前特首曾蔭權近日接受訪問,被問及當年在他治下的土地政策備受批評時,坦承當初停止賣地後應更積極開發土地,但也指面對很多困難,「移山唔准,填海唔准,所有綠化土地唔准,加高亦都唔准,點算呢?同埋密度又唔能夠增加,所以系好大挑戰!」另一個問題是,假若真的開發新土地,又會有人鬧「地皮都賣不出去,做這些有什麼用」。增加土地供應,解決樓市難題是符合香港整體和長遠利益的,但港人既希望滿足房屋需求,又反對拓地建宅,天下豈有這等好事!可見這些意見之不同,不過是不同人所站的方位所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由是觀之,所謂的據理力爭,爭的是個人之理;所謂的堅守立場,守的是個人立場。當人們過分強調自己的原則利益,又不能推己及人,推誠相見時,分歧的意見就會導致內耗加劇,以致一事無成,蹉跎歲月,這方面香港類似的事件有不少,教訓深刻。
社會各界應認真思考,香港是否要讓內耗情況持續下去。常言道政治是妥協的藝術,行政和立法之間,立法會內部之間,不能因為意見不同,非要鬥出個「你贏我輸」,最後一拍兩散,拖慢香港發展步伐,損害市民切身利益。希望政府和新屆立法會做事,遵守法紀,加強合作,以香港利益為先,以市民利益為先,以主流民意為先,彼此理解,包容共濟,思考平衡各方利益,走出否決模式,走向解決方式,共同把香港建設好。
香港商報評論員周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