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經濟初見好轉,股市回升可期

2016-09-22
来源:FT中文网

    

       

       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胡月曉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最新公布的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呈現全面好轉苗頭——作為經濟第一增長動力的投資企穩回升;工業和消費增長雙超預期回升,呈現“穩中趨升”態勢;得益于本幣的貶值,外貿發展在無新刺激措施下,終于扭轉下滑勢頭,亦呈企穩回升勢頭。
 
  不過,中國經濟短期警報解除的同時,長期憂慮不僅未能消減,反而有所增加:樓市泡沫再度膨脹、增長刺激重回地產。經濟運行中的現實矛盾局面,反映了中國經濟轉型和創新發展的戰略轉變道路步履維艱。
 
  可以預見的是,2016-2017中國經濟將呈現穩中有升態勢。投資仍然是中國經濟的第一增長動力,為“托底”經濟,必須扭轉投資下滑態勢,民間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的下降,是前期市場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的最大理由。但筆者一直認為,投資下降局面必將在2016年內終結, 未來投資緩慢回升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2016年5月,中國公布1.6萬億的東北“除銹”計劃和4.7萬億的三年交通基礎設施完善計劃,兩項規模合計6.3萬億,增長超過2009年“四萬億”的50%。除了政府引導投資之外,中國還加大了推動PPP落地的進度,2016年后的PPP項目簽約率顯著提升,從三年前推出時的不到10%提高到了約40%,政策通過PPP“托底”投資態勢明了。
 
  我們可以相信,中國政府后續對新增投資的激勵措施還會陸續出臺。我并不認為當前民間投資低迷,反映了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因為財政投資實際上并沒有和民間部門爭奪資金,當前中國貨幣過分充裕的情況,決定了財政投資“擠出效應”不會有。另一方面,由于投資結構改變(地產投資比重的下降),當前的投資回落,并非意味著資本形成會有同比例下降,因此經濟平穩運行的狀態將延續。
 
  對資本市場短期走勢(1-3月)有重要影響的是未來6-12月的經濟走勢,以及同期企業效益變化。在宏觀經濟總量增長穩定的情況下,未來企業效益的變化就取決于價格變化。預計年內物價形勢將繼續改善:CPI將在當前低位徘徊,PPI將逐步轉正。
 
  對工業企業經營效益有重要影響的工業品價格走勢,2016年以來呈現了逐步回升的態勢,年內回歸正值已成市場共識。PPI自2012年3月進入負值以來,在負值狀態已連續運行了66月,企業深受通縮之苦。長期的需求低迷,加上通縮狀態,也使得普通制造業的市場“出清”比較充分,大量實業資金“脫實向虛”,出逃實業、流向樓市,實際上也反映了實業在通縮環境下的深度調整。工業“出清”帶來了價格的回升,企業效益將伴隨回升。從統計局公布的工業企業經營指標看,企業經濟效益改善態勢明顯:庫存普遍下降,除上游采掘業仍受大宗商品價格低位徘徊沖擊外,2016年以來制造業利潤回升態勢已然確立。
 
  股市“蓄勢、待揚”趨勢不變
 
  從貨幣情況看,流動性不構成資本市場制約,貨幣存量過分充裕和資金“脫實向虛”狀態的延續,直接帶來了資本市場利率的下降,使得資產價格高估狀況得以持續。降準、降息也隨時會來。不過降準只是對沖性質的,目的在基礎貨幣增速不濟的情況下,維持貨幣乘數相對高位;對于降息,筆者早指出(《降息之門已經打開》、《中國貨幣政策:明年不松》),中國央行政策施行空間早已上移到基礎貨幣領域,降息降的是基礎貨幣的利率,在中國現階段主要體現為回購利率,不過當前的指標利率是沒有明示的,盡管央行有時指出了“利率走廊”的對應指標利率——降息不能再理解為是存貸款利率調整,畢竟都利率自由化和金融市場化了。
 
  經濟回升+效益改善,造就未來資本市場回升的基礎。2016年以來的資本市場低迷局面,主要受經濟“底部徘徊”階段,市場對經濟風險憂慮階段性上升的影響。對宏觀經濟體系風險擔憂集中爆發,主要集中在資本外流和信用風險兩個領域。隨著國際金融形勢的發展變化,市場對資本外流的擔憂基本消除,同樣匯率變動,市場已呈現出了不同心態:年初時期人民幣兌美元貶值,資本外流憂慮凸顯,資本市場面臨恐慌,股債皆受打壓;6月份的匯率貶值,市場認為是中國為提高出口競爭力而有意為之,將改善中國經濟前景,貶值成為了市場回升的基礎。
 
  就債券市場而言,雖然當前基準利率已降到歷史低位,但和經濟格局對應,經濟增長下臺階也使得利率水準將繼續下行;具體進程受央行降貨幣成本動作的影響,即取決于央行對回購利率等貨幣指標利率的調整。另外,在經濟“底部徘徊”格局下,經濟行為有轉向“安全至上”的趨勢。“經濟人”變成 “安全人”,這點可以解釋在經濟疑慮一直存在的當下,2015年已來的風險溢價為何會先升后降。因此,即使經濟增長持續當前弱增長態勢,風險溢價仍有可能維持低位,并不會因此上升,故信用品市場的回升趨勢,也值得期待。
 
  (作者系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