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陳建強
世界經濟論壇發表最新的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香港的排名在10年來首次下跌,由第7位跌至第9位。其實,競爭力倒退已成香港的新常態,關鍵在於大家都知道創科是推動競爭力的主引擎,但卻未認清發展競爭力的目標和時空,以致出現霰彈槍打鳥式的虛耗延宕。
創科不彰優勢削弱
過去10年間,受非關稅壁壘和約束外國直接投資日增的影響,全球各經濟體的開放程度日降,并正威脅全球經濟增長與創新;特別是量化寬松政策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效力遞減,不少產業正面臨整固甚至收縮的威脅,科技和創意創新便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元素。若本港創科發展持續不彰,年輕人要求職、上流勢將更難,不利本港長遠健康發展。
至於香港目前面對的最大挑戰,則是如何由全球其中一個重要金融中心,發展成為創新科技中心。事實上,早在回歸之初,首任特首董建華曾提出一系列嶄新的發展目標和經濟轉型計劃,但有關計劃發展遲緩,部分更仍未起步或已變形。及至2008年,為求應對金融海嘯沖擊,政府曾倡議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當中包括創新科技和創意文化等新亮點,但整體產業結構至今紋絲不動,新興產業未見起色。
被譽為「競爭戰略之父」的哈佛大學教授波特(MichaelPorter)曾經指出:「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需要經歷這樣的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正在和誰競爭?我們的立足點在哪里?我們哪些方面的優勢被削弱?我們該做什麼因應改善?」
因應形勢 認真部署
那麼,香港應如何認清形勢,擬訂針對性的部署?
第一,沒有制造業,何來創新科技?但香港制造業生存環境已瀕臨「荒漠化」的境況,土地嚴重不足,技術工人缺乏,成本居高難下,產業配套全無,市場空間狹小,令不少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望而生畏,政府若不通過政策積極扶持,香港的創新科技和整體競爭力,將缺乏植根的沃土。
第二,香港競爭力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內地,從內地獲得市場、資源和要素。以前是分享內地發展的紅利,現在是分享內地經濟轉型升級的紅利。因此,強化與內地的經濟、科技和市場整合,將是香港經濟和競爭力發展的重要一環。
第三,據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香港的科研投入資源,只約占GDP的0.75%,遠低於北京的6%、深圳的4%,而其他「亞洲小龍」,韓國有4.2%、臺灣2.4%、新加坡2.1%。投入小,成就自然小,情況若不改變,競爭力只會日低。
第四,科研的價值源自其產品化后的市場效益,單靠學者和研究人員,只會空有願景。本港亦有不少位居全球前列的尖端成果,但因「知識轉移」缺出路,只能孤芳自賞。因此,政府應藉助政策和行政協調,進行「官產學研」的統合協作,并要將協作對象延伸到內地,引導新投資,促成新產業。
第五,穩定和諧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但政爭氾濫,社會對立,暴力升級,連一個毫無政治意涵的創科局也拖足3年才成立,試問怎能吸引科研人才、資金匯聚香港?因此,必須在政府治理、法治和民主問責之間取得良性互動均衡,香港才有向前走的機會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