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劉振業
聯儲局未加息,日本央行又玩移形換影式放水,股市最興奮,當中近月表現強勢的港股曾再次升穿24000點,但港股真的很強嗎?比起鄰近的亞洲區股市以至美股早已升穿金融海嘯前高位似乎仍差很遠。先撇除外圍經濟因素,筆者今次嘗試以不同板塊的表現來看看近月的恒指升勢是否有力?會否有可能再來另一個大時代呢?
新經濟股帶起升市
首先,把恒指由金融海嘯後至今的走勢分開五段,三段為升市,兩段為跌市(見圖一)。以時間計算,第一段由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差不多升了兩年多,第二期長一點(2011年10月至2015年4月),升約3年多。即是說,如果今次由2月開始的升勢有如前兩期般的大升市,那今輪應該未升完。
不過,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推論,實際情況可能不是這樣。首先,筆者以不同板塊的比重作分類,恒指內金融類占最重,占45%,其次為地產及建築類及資訊科技類的11%。大笨象匯豐、李氏長和系以至近年熱炒的騰訊(700)已經通通包括在內。
金融業占比最大,恒指能否有力抽上與之關系重大。然而,近年環球皆實行超低息政策,息差收窄擠壓了銀行盈利。而且,經濟不佳,呆壞帳上升都影響了銀行股表現。故此,把2008年至今分開三大上升期後(圖二,由左至右是根據板塊市值占比排列),見到每期恒指大升都不是由占比最大的金融業領頭,亦不是李氏等大地產商撐起,而是近年熱爆的新經濟股之資訊科技類。
不是健康的升市
近年恒指有得升絕對多得這類新經濟股的幫忙。就算比較其他板塊,資訊科技股的表現都一枝獨秀。不過,筆者不認為這是好現象,恒指要像2008年至2010年般升得快、升得有力,單靠新經濟股不足夠。圖二見到,第一期的大升市,除了資訊科技類外,原材料、工業及能源等板塊的上升力度都十分強勁,與資訊科技類並駕齊驅。然而,無論是其後的第二期或今年的升市,這些占比較低的原材料及能源類的上升動力都不太足夠,比起近年飽受煎熬的銀行業更差。
由此可見,資訊科技類已經撐起港股半邊天,但這是好事嗎?絕對不是。銀行業受低息困擾令盈利持續受壓,商品相關類板塊則在環球經濟前景未明下令商品需求低迷。港股要好像2008年至2010年般升得快、升得有力?難矣!
炒股不炒市仍是今年餘下時間的策略,資訊科技類的新經濟股表現仍相對平穩。圖三見到就算數到近年的兩期恒指調整期,資訊科技類的抗跌力都異常出眾。始終經濟未如2007年金融海嘯時般大幅下滑,故新經濟股似乎略略發揮避險之效。最後,原材料及能源等與經濟相關的舊經濟股,仍然要避之則吉。
總括而言,只由新經濟股帶起的升市,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