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進口豬”狼煙又起 生豬緣何難脫價格怪圈

2016-10-17
来源:中國證券報

  “史上最強豬周期”的討論言猶在耳,“炒股不如養豬”的觀點依然被津津樂道,可是情況已經悄然改變:狂奔半年的“二師兄”終於跑不動了。

  “大豬價格真是一瀉千裏,止都止不住,真讓人頭疼!”養殖戶李先生就煩惱不已。據他介紹,之前豬價大漲那會兒,他沒補仔豬,因此看了一年的戲。現在好不容易補了仔豬,豬價卻跌得讓人傷不起。“補豬吧,怕再跌;不補吧,可能又荒廢一年,矛盾啊!”

  業內人士指出,此輪豬價下跌,首先是受到春季補欄的影響,今年3、4月份仔豬成活率提高,9-11月份市場可供出欄的生豬供應量增加。其次,進口豬肉激增也對國內市場造成直接沖擊。據統計,2016年前8個月豬肉進口總量是過去曆年全年進口總量的2倍甚至更多,9月底中美豬價差約為11元/公斤,進口豬肉價格優勢比較明顯。而且最近美國豬市產能過剩,豬價遭遇雪崩,或繼續沖擊國內市場。

  豬周期未解,“進口豬”來襲。外來豬肉好念經的背後,折射出國內養殖業在產能和效益提升方面依然任重道遠。

  奔跑的“二師兄”累了

  “今年最高的時候豬價是每斤11塊多,現在掉到7塊多,價格變化也太大了!”對於豬價變動,養殖戶直呼不解。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生豬價格已經步入回調的節奏。6月下旬以來,生豬價格開始下降,進入8月雖然出現小幅回暖,但8月中下旬又開始弱勢下行,9月中下旬價格下跌速度加快,從9月中截至目前豬價下跌超過2元/公斤,特別是中秋節以後,每天豬價平均跌幅在0.1元/公斤左右。

  10月14日,芝華豬價指數為18.22,月環比下跌12%,同比下跌5%。全國白條豬肉最新價格23.3元/公斤,月環比下跌6.7%,同比下跌1%。全國仔豬平均價格44.61元/公斤,月環比小幅下跌2.0%,同比上漲33.2%。其中10-15公斤仔豬均價45元/公斤。另據統計,與6月3日出現的年內高點相比,目前豬價已經跌去近22%。

  對於養殖戶而言,此輪豬價下跌的影響有多大呢?有業內人士就指出,前幾個月行情大好之時,豬苗漲到1000多元/頭仍供不應求,相比之下,現在降到700元/頭左右都賣不出去,一些大場開始選擇自己養。

  “二師兄”是怎么了?在芝華數據生豬分析師姚桂玲看來,豬價下跌,主要還是供應端充足所致。目前,生豬收購量偏少,同時出欄均重偏大較重。進入9月,各地生豬養殖戶出欄積極性不斷增加,生豬供應量由正常偏多轉為偏多較重。數據顯示,這段時間生豬供應偏多較嚴重情況和今年春節前指標數據值相近,區別在於今年中秋、國慶期間和以後,屠宰場豬肉銷售量和生豬收購量指標持續下降,而今年春節前銷量和收購量指標是不斷回升的,同時生豬出欄均重較今年春節前還要大。存欄方面也可以印證,數據顯示,8-9月150斤以上肥豬存欄占比和存欄數據都是增加的,9-10月生豬供應比較寬松。

  生意社分析師李文旭也表示,國慶期間國內肉類市場需求有限,國內生豬市場出欄穩定供應充足,地區間生豬差價致使生豬外運增加,也對相對高價地區生豬市場價格形成壓制,屠宰場整體收購順暢並且持續下調收購價格,諸多利空打壓下,國內肉類市場價格持續偏弱運行。

  “國慶假期以來,北方屠宰企業訂單不斷減少,白條肉成交量逐漸萎縮,凍品市場有價無市現象普遍;南方區域距離醃臘需求高峰仍有時日,造成國內豬市消費拉動力不足,多數地區養殖戶對後市信心不足,壓欄惜售心理較弱。”卓創資訊分析師李晶表示,隨著近期豬價連續下滑,市場多采取按市出欄操作,生豬供應逐步增多,北方屠企開啟連續壓價模式。北豬南調致使單一地區維持高價難度較大,南北方豬價全線跳水。受北方豬價連續走低影響,南方區域大場全線崩塌,豬價不斷下滑,並逐漸縮小與北方價差,各省相繼沖破“16元/公斤”整數線。

  “進口豬”狼煙又起

  “導致豬價下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進口肉激增,對國內市場造成直接沖擊。”銀河期貨首席農產品分析師梁勇指出,據統計,2016年前8個月豬肉進口總量是過去曆年全年進口總量的2倍甚至更多,而且最近美國豬市產能過剩,豬價遭遇雪崩,或繼續沖擊國內市場。

  統計顯示,今年豬肉進口量整體保持高位。8月國內鮮、冷、凍豬肉進口總量為192348.19噸,環比上漲4.90%,同比大漲198.50%。2016年進口量直線增長,僅1-8月,豬肉進口量達113.81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156.55%,為去年進口總量近兩倍。截至7月,國內進口豬肉總量止步5連漲,春節後首次環比下滑,然而8月,進口豬肉總量再次出現反彈,這令豬價漲跌之爭又添變數。

  姚桂玲指出,我國進口豬肉主要來自德國、西班牙、美國、加拿大、丹麥等,其中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占比24%。9月底數據計算,美國豬價約合人民幣6.9元/公斤,中美豬價差11元/公斤,進口豬肉價格優勢比較明顯,國內肉類進口口岸數量不斷增加,9-12月份豬肉進口量可能還會增加。進口肉需求比較好,對國內豬價沖擊力在增加。

  李晶也表示,洋豬肉大規模入侵國內市場,其低價優勢無疑對國內下遊市場產生利空影響。進口肉主要成分為豬雜碎及副產品,多用於下遊副產品及凍品制作。當前國產豬肉價格相對仍較高,且後市仍有下滑可能,屠企凍品大量入庫意願較低,部分廠加大進口肉采購,將其運用於分割,下遊生豬消化能力持續維持低位,難以對豬價形成有力支撐。

  不過,李文旭表示,2016年中國肉類進口量看似較高,實際上相對於國內全年肉類產量而言影響並不大。2015年國內肉類產量為5487萬噸,2016年預計產量將有所下滑,但是整體也應在5400萬噸左右。但低價進口肉持續到港以及美國肉類大幅下跌的利空消息不斷發酵,導致國內市場看空預期增加。

  從近幾年情況來看,國內生豬產能劇烈波動與“進口豬”數量明顯相關。例如,2007-2008年我國生豬價格暴漲,進口豬肉數量隨之出現較快增加。2009年豬肉進口出現下滑,但2010年後豬肉進口再次快速增長,2011年12月達到峰值,單月進口達到8.9萬噸。2014年全國豬肉進口量為56.2萬噸,占國內豬肉產量1%左右。分析人士指出,原料成本偏高、養殖水平偏低直接決定了我國生豬養殖成本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2010-2014年中國豬肉進口量暴增的核心因素在於,近幾年不斷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國內飼料原料成本快速上升,中國生豬養殖平均成本上升。巨大的成本差價,使進口豬肉出現不斷增加的趨勢。

  相似的情況曾經給中國的大豆產業帶來不小沖擊。2003年8月-2004年8月,在美國大豆上市前後,作為國際大豆貿易定價基准的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貨價格發生劇烈波動,導致大量中國大豆加工企業高位采購,並在隨後的價格回落過程中由於無力支付貨款或高成本帶來的巨額虧損而陷入危機。

  不過,梁勇表示,目前的生豬及能繁母豬存欄依然處在緩慢回升周期中,近期豬價的大跌是階段性供應所導致。由於存欄量仍處於曆史偏低水平,到明年下半年國內生豬供應量不會出現大幅增加。所以,面對階段性的供應沖擊,養殖企業應調整好心態,不必過度恐慌。

  如何破解價格怪圈

  赫赫有名的“豬周期”一般遵循這種軌跡: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這個周期仿佛魔咒一般難以擺脫,而且通常2-3年循環一次。生豬價格波動風險已經成為養殖業不可承受之重。

  如何應對“豬周期”給生豬產業上中下遊帶來的不穩定影響?姚桂玲認為,首先,生豬養殖應規模化發展。國內生豬規模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比較低,養殖成本明顯高於國際水平,PSY、飼料轉換率等關鍵指標和歐美差距明顯,生豬行業市場化和專業化水平亟待提高。我國當前生豬養殖和屠宰加工行業水平與美國50%的生豬養殖集中度和70%的下遊屠宰加工行業集中度相比,差距確實很大。在經曆2013年至2014年生豬嚴重虧損階段,大規模養殖場比中小養殖場戶的抗風險能力強,生存能力更強。中小養殖場戶抗風險沖擊能力很弱,豬價大幅下跌,損失慘重,其資金鏈很容易斷裂,退出比例很高。建議中小養殖戶建立養殖合作社,抱團取暖。

  其次,向上下遊延伸,風險共擔,大中養殖場戶應該加強和大型食品加工企業的合作,簽訂合作協議規避豬價大幅漲跌風險,比如借鑒廣東溫氏、金新農(002548,股吧)等企業的發展模式。

  此外,應該為養殖戶提供抗風險工具,探索建立生豬期貨市場或者遠期現貨市場。養殖企業也應該加強在金融工具方面的學習,在生豬期貨市場和遠期現貨市場,利用諸多金融工具來規避因生豬價格大幅漲跌帶來的風險。

  對於生豬期貨,行業期盼已久。業內人士指出,美國生豬行業發展比較發達與其生豬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工具的應用離不開關系,我國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研究適合國內發展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以規避風險,促進行業穩定發展。近幾年國家也在大力支持並加快生豬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研究適合國內生豬市場的金融工具,比如生豬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工具,通過期現結合方式,提高行業市場化水平,促進生豬現貨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據了解,迄今為止,世界期貨市場上開展過豬類期貨交易的交易所主要是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國中美洲商品交易所、荷蘭阿姆斯特丹農業期貨交易所、匈牙利布達佩斯交易所、波蘭波茲南交易所、德國漢諾威商品交易所和韓國交易所。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