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乃90歲高齡的星雲大師綜整其畢生對佛教的理解體悟,自己口述、弟子記錄而成的新著。本書精煉介紹了「人間佛教」的起源和篳路藍縷的發展情况,包括哪些基本佛教教義、中國佛教文化的輝煌成就、被誤解的消極因素,以及大師本人為了實踐和弘揚「人間佛教」而付出的種種艱辛努力,終獲累累的碩果。近日,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及香港佛光道場聯合舉辦《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圓桌論壇,召集諸多教界及學界人士探討書中要義,以期更加了解大師的思想以及人間佛教之發展和展望。 香港商報記者若笑
佛陀的教導就是以人為本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是星雲大師對肇始於漢傳佛教的「人間佛教」一種近代佛教形式的最權威的闡釋,也是對他自己數十年來實踐、發揚和弘傳「人間佛教」,所作的全面而深刻的總結。全書分為佛陀的人間生活,佛陀人間的根本教義,佛教東傳中國后的發展,當代人間佛教發展的現狀等六章節。大師認為,佛教已經融入中華文化之中,其根本精神應該回歸佛陀的本懷,讓佛陀的慈悲、智慧,跟中華文化儒道合流。讀完全書,可對佛教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并依此實踐,不斷自我升華,逐漸從做人到成佛,一步步向上提升人間佛教的信仰,便能完成生命的圓滿。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教授廣興法師在論壇上指出,《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清楚地說明了,佛陀的教導就是以人為本、不離人間、服務社會的人間佛教。「從佛教的信仰上講,從佛教的根本教義上講,佛教就是分析人生問題,解決人生問題的,一點也離不開人生與人間」。而大師談到大乘佛教濟世度人的菩薩精神,以六度、四攝、方便為主的菩薩行的實踐,正是釋迦摩尼佛陀對人間關懷的體現。而中國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菩薩思想之濟世度人的精神在中國得到了發揚光大,也與儒家的入世思想相適應。
人間佛教具有實質的神聖性
人間佛教到底是不是究竟的佛教,大師在書中亦自提八項對「人間佛教」的疑義,并作出解答。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亦就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神聖性」發表論文演講,開宗明義指出,「人間佛教就是佛教,而且,人間佛教具有實質的神聖性」,人間佛教的神聖性須在人間實證,離開人間,便沒有神聖性。神聖性不必然僅存在於他方佛國净土,如能在「此岸」修證有成,精神超脫,則「此岸」即是「彼岸」。星雲大師書中指出,舍離人間、生活,佛教就會被邊緣化,被舍弃。因而,應該重視佛法弘傳在人間,進而以佛法净化、升華大家的生活和人格,「人間佛教是要我們把人間建設成佛國净土,如太虛大師所說『人成即佛成』」。陳劍鍠教授亦指出,一般的佛教徒將跳脫輪回的神聖性當成逃避現實問題的藉口,以聖潔的信念來否定世俗。而大師強調的「人間佛教」的正行在於「行佛」,「學佛惟有發『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通過『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修行,方可完成『覺行圓滿』的佛果,所以從『人道』到『佛道』,中間少不得『菩薩道』的實踐」。陳教授指出,人間佛教不只是談做人而已,其最終目標是成佛,是由人乘的世間法,通過「菩薩乘」到達佛乘的出世間法,是有階段和次第的。
佛光山踐行人間佛教理念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主任吳有能教授指出,這本《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可說是集合了星雲大師畢生研究與實踐智慧,是代表了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主張上的結晶。吳有能教授將本書的論述分列三大方面,即「人間化與整全化」、「釋誤會與顯正法」、「現代化與簡易化」;而其詮釋的立場又可概括為「活化經典,教化世間」、「詮釋歷史,溝通古今」、以及「回歸佛陀統合開新」。吳教授對佛光山在踐行人間佛教方面特別指出,佛光山雖屬於禪宗法脈,但追求整全一體的佛法。佛光山一向推動八宗共弘的理想,尊重不同傳承,以利導不同根器,讓不同眾生同沾法益。星雲大師更深明現代人過分忙碌,無法消化复雜的教理,所以提倡「簡易化」。譬如,佛光山教人身口意的修行,就用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三好」運動,簡明易懂,能知能行。其他如四給、五和、六度萬行,亦是以現代化方式,來弘揚人間佛教教理。
吉隆坡善導佛教研究學院執行長陳金輝教授、台灣師範大學王美秀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蒲成中教授亦就相關議題發表論文演講。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賴品超教授、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主任譚偉倫教授及佛光山港澳地區總住持永富法師參加了論壇開幕式并發表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