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持續爆買潮”引發分化 日本開始嫌棄中國游客了嗎?

2016-11-04
来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今年一次在東京某電器城與日本銷售人員的對話讓《環球時報》記者印象異常深刻。記者向一名松下電腦工作人員咨詢電腦產品情況時,對方冷冷地說:“還是您識貨,不像那幫‘土包子’來日本就知道買蘋果。”說著用下巴指了指旁邊的中國游客。記者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即便在日本人的日常交流中,“土包子”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蔑稱,更何況是用來稱呼客人。這不僅與日本服務人員經常為人稱贊的禮貌有加的形象大相徑庭,而且與日本官方和商界看重中國游客的事實有些“格格不入”。這樣“格格不入”的事情不是個案,從中反映出的日本人對中國游客“愛恨交織”的復雜情緒可見一斑——一方面期待中國游客帶來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對其引起的一些“不便和問題”感到排斥甚至厭惡。這種矛盾心理在日本官方、商界、媒體和普通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這種矛盾心理到底有解還是無解?

  哪些人在“嫌”中國游客?

  “從感情上講,有時候真不想再做中國人的生意。”一名從事美容醫療翻譯工作的女性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說,前來進行整容手術的中國人,經常不打招呼就取消預約,或者頻繁更換預約時間,有人甚至換了5次。還有少數人在手術完成后討價還價,不愿意按規定付款。“這些讓日本整容界的醫生深惡痛絕,但目前日本經濟不景氣,國內顧客在減少,中國人正逐漸成為大客戶,因此好多人都忍了。”

  在日本旅游相關業界,這樣抱怨中國人的聲音并不少。在東京的一處機場高速巴士站,一名票務人員對記者表示,中國游客確實帶來一些麻煩,比如不愛排隊、不愛說英語。為此,他們專門準備了中文指示牌。記者看到指示牌上寫道:“你要去哪里?去哪個航站樓?”

  這名票務人員說,以前,中國人常攜帶大量行李乘車,這讓他們很為難,因為其他旅客會因此受影響,“所以我們會拒絕這樣的中國游客,建議他們乘電車。”但他同時強調,現在這樣的情況少了,而且“作為巴士公司的職員,當然歡迎中國游客”。

  有對中國游客不滿的,也有未發覺不妥之處的。在東京三越百貨店內,《環球時報》記者發現有的化妝品柜臺配備了專職中文銷售人員,有的柜臺沒有。一名未聘請中文工作人員的化妝品柜臺負責人表示,他們并非對中國游客有看法,也沒有聽到過什么抱怨,而是品牌在中國沒有設廠,也沒有店鋪,中國人對其認知度不高。這名負責人表示,公司正在調整政策,努力在中國打響知名度。

  在銀座銷售服裝的一名女店員認為,“中國人很親切,購物速度快,很少有不停試穿但最后不買的情況”。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雖然有抱怨,但日本商家總體上來說是“歡迎中國游客”的。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普通人似乎對中國游客的成見更深。

  曾有日本朋友跟記者抱怨說,以前很喜歡去公司樓下的壽司店吃午餐,可現在全被中國游客霸占了,午休時間還不夠排隊的,“真的很不方便,感覺要被擠炸了”。

  日本記者姬田小夏曾在“周刊寶石”網站撰文稱,中國游客“爆買”導致日本顧客不滿,甚至有人非常憤慨。有兩名主婦稱,原來店員對她們都照顧有加,但中國人來了就立刻把她們冷落到一旁。

  對于這些抱怨,日本經營者也很苦惱:“是該歡迎大批中國游客,還是更重視長期的日本顧客?”

  一名日本公務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中國游客的矛盾心理確實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往往家庭主婦、普通上班族和學生等群體容易有負面評價,因為他們與中國游客沒有利益關聯。他認為,賺到中國游客錢的商家,和沒撈到好處而抱怨的群體,兩者對中國游客的態度截然不同,這本身就是日本內部的一個矛盾。

  媒體關注“爆買”卻不太提經濟貢獻

  日本觀光廳10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游客1至9月達到500.72萬人次,已超過2015全年人數(499萬人次),成為首個突破500萬大關的訪日游客來源國。

  對于這樣龐大的消費群體,日本官方的重視不言而喻。從去年至今,《環球時報》記者先后與三重縣、京都、奈良等地方政府的知事和干部交談過。他們無一例外都表示正在積極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打造吸引中國游客的旅游環境,設置中文指示牌、提供中文美食美景指南等做法似乎已成為共識。與此同時,他們積極關注中國游客的動向和消費行為的變化。

  在關注中國游客方面,日本媒體做得更加徹底,尤其是有關“中國人消費力”的話題。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首頁上,“網站精選”欄目的第一個專題就是“中國游客爆買”,“日本旅游收支時隔3年零7個月出現惡化”“訪日游客消費——12種神藥已是過去”……從具體行業到總體情況,網站推出的相關文章層出不窮。

  該媒體撰稿人中島惠近日的一篇文章稱,在日本大眾媒體上,“中國人爆買或許已經結束”的論調“從數月前開始涌現”。中國人消費正產生怎樣的變化?今后如何才能進一步增加中國游客入境?面對媒體頻繁的提問,這名撰稿人逐漸生出“難道又來了”的心理。

  當然,日本媒體的論調并非一邊倒地“期待”中國游客。“中國觀光客別再來日本了”,這是日本網站“IRONNA”一篇文章的標題。該文認為,“中國人目前的素質與經濟能力不符”,由于部分人的不當行為,“中國在出口羞恥”。

  目前,這類文章在日本主流媒體并不多見,但《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在鋪天蓋地的中國游客“爆買”相關報道里,官方和媒體很少明確提及中國游客的經濟貢獻。實際上,這些數據是可查的。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統計顯示,2015年訪日游客在日期間平均消費額為每人17.6萬日元,其中中國大陸游客的人均消費額為28.4萬日元,總額占整體的40.8%,比排名第二的臺灣高出25.8個百分點。

  矛盾心理在緩解嗎

  圍繞日本人對待中國游客的“矛盾心理”,清華大學-野村綜合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理事、副主任松野豐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游客赴日“爆買”達到高潮,日本媒體對中國游客的負面報道在同一時期出現井噴。他認為,那時,日本民眾的厭惡情緒達到頂點,但隨后開始降溫。

  松野豐總結了矛盾心理緩解的三點原因。首先,中國游客是赴日消費主要群體,與此同時,日本希望借東京奧運會吸引4000萬人訪日,中國人在其中占主要位置。第二,日本商家找到了應對中國游客的方法。剛開始面對突如其來的中國游客日本商家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應對,現在他們已經“習慣了”。第三,中國游客自身素質得到顯著提升。

  接受記者采訪的日本公務員也認為,矛盾心理逐漸消解。他說,此前中國游客通過旅行團形式訪日時,與日本人接觸機會少,無意中引起厭惡的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以后隨著簽證政策放開,會有更多自由行的中國游客能與當地人進行接觸,這有利于增進了解。

  這名公務員還提到,日本電視臺教中文的欄目已經開始發生改變。以前主要教授日常用語,現在更側重教授中國文化。這樣能讓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行為從根本上有所了解。

  雖然接受記者采訪的日本公務員和專家對中日民間感情的增進表達了積極看法,但從一些調查數據看,“爆買”的中國人或許無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日本人的矛盾心理,至少無法扭轉他們對中國的負面印象。

  在今年赴日中國游客已達到500萬的9月,日本民間智庫言論NPO公布調查顯示,日本人對中國的印象呈繼續惡化的趨勢,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高達91.6%,該結果與今年3月日本內閣府的一項輿論調查結果差不多——83.2%的日本人對中國“較無親近感”,該數據創下1978年開始此項調查的最差紀錄。

  松野豐提到,雖然中國游客的素質得到改善,但短時間內還無法“出眾”。上世紀70年代日本人赴歐洲旅游時,也曾因素質低沒少遭到指摘。那時日本人覺得歐洲是先進國家,自己是新興國,容易接受批評。中國人不一樣,有種與生俱來的“大國自豪感”,很有自信。因此,有的中國游客在日本被糾正了某些行為會想“我這樣幾十年了也沒錯,你憑什么說我”,不會馬上改正。“這也是一種文化差異,需要花些時間。”

  復雜情緒不止一層

  日本人對中國游客的矛盾心理不止一層。曾有日本女性專欄作者在《日本經濟新聞》上撰文稱,日本人對于隔壁鄰居中國人的迅速富裕感到不適,但在接待中國人時,堅持“服務精神”的他們依然會盡力接待好中國人,而在中國人離開時,一些日本人會問:“你們是否喜歡我們的國家?”得到肯定的答復會感到非常高興。文章稱,這反映出日本在中日國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背景下的心態變化。中國的經濟力量已經超越了昔日的亞洲第一先進國家日本,但后者堅持認定在文明程度上依然大幅領先中國,在此基礎上繼續維持著對中國的優越感。“涌向日本的中國人沖擊了日本人的自尊心,后者又換了一種方式將掉在地上的自尊心撿了起來”。

  有分析稱,盡管日本近代開始對外開放,但在精神上始終具有保守乃至自我封閉的一面。與之矛盾的是,日本未來的發展,特別是在少子老齡化背景下國家的前途,又不得不寄希望于更大規模的開放,并充分利用“外人”的力量發展自己。這決定了日本政府和輿論對待包括中國人在內所有“外人”的功利性態度。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盧昊】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