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胡月曉:人民幣階段貶值即將終結?

2016-11-07
来源:FT中文网

  

 
     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胡月曉 
 
  自2015年8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新形成機制建立以來,人民幣進入了新一輪的持續貶值進程。伴隨市場匯率的波動,匯率貶值預期數度潮起潮落。進入2016年下半年后,人民幣實際匯率貶值行為和貶值預期相互增強,人民幣貶值預期空前強化,對股市、債市,甚至樓市等其它市場,都產生了顯著影響。不過筆者認為,鑒于人民幣管制貨幣的性質地位未變,以及中國既定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取向,人民幣不會持續貶值;綜合來看,人民幣階段貶值即將結束,人民幣匯率將進入中期(3-6月)的平衡運行區(6.5,6.8)。
 
  一、人民幣并不存在持續貶值基礎
 
  人民幣貶值預期的理由,是基于國際比較的中國高資產泡沫和貨幣超發。國內資產價格高估和貨幣超發,確實會造成一國貨幣對外價值的毀損,即貶值。不過,這一條件下貶值的實現,存在一必要前提:資本的自由流動。沒有資本項目的開放,一國的資產、資本、貨幣和國際市場就是隔離的,資產價格的高低和貨幣發行多少就失去了國際比較的基礎。在中國資產項目仍未開放的條件下,國內資產泡沫和貨幣超發造成貶值的邏輯,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退一步講,中國時下的資產價格高估狀態是否穩定,是資產泡沫能否成為貶值推力的更關鍵因素。筆者在另一篇專題《中國資產泡沫的前景》中曾專門闡述:中國資產泡沫主要體現為樓市泡沫。而當前中國樓市泡沫狀態是否穩定?單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市場當前給出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暫不去評判市場回答是否正確,回答僅反映了當前市場的主流預期)。至于貨幣超發,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中國雖然貨幣超發,按主要國際貨幣發行國,如美、歐、日、英等國,其貨幣超發狀態,程度恐怕并不亞于中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言及中國貨幣超發的原因時,外匯占款上升造成的被動投放,被認為是中國貨幣過度深化的重要原因。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外占的上升,深受國際貨幣環境變化的影響,顯然是美、歐、日等國,利用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地位,只管一已私利,不管它國“死活”,瘋狂放水的結果。實際上,鑒于通貨緊縮的壓力,危機后西方主要國家經濟體對超寬松貨幣政策,一直存在有強烈偏好,并持續應用之。
 
  二、人民幣持續貶值已顯著偏離國際匯市運行格局
 
  人民幣貶值預期因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動而起,通常也僅是針對美元而言的。2016年1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回升,人民幣貶值預期一度消退;下半年后,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創出新高后,貶值預期再度興起,并隨著人民幣兌美元的持續貶值走勢,不斷自我強化。
 
  不過,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對其它貨幣的匯率變動卻保持了相對穩定態勢:人民幣兌歐元平穩運行在(7.4,7.5)之間,瑞郎兌人民幣基本運行在(6.8,6.9)之間,加元兌人民幣大致運行在(5.05,5.19)之間;即使是在國際匯市上表現相對強勢的商品貨幣澳元和新西蘭元,人民幣對之匯率也保持了平穩態勢,澳元兌人民幣平穩運行在(5.0,5.15)之間,新西蘭元兌人民幣平穩運行在(4.8,4.9)之間。人民幣對以上貨幣的匯率走勢都呈現了橫盤波動的運行模式。人民幣對外價值的下降,主要體現在兌美元和兌日元上。從現象上看,日元的強勁來源于日本央行的貨幣超級寬松政策,而美元的強勁則來自于美聯儲的貨幣收縮(主要是加息預期)。可見,當前人民幣貶值預期成因不該來自貨幣層面,更大可能是源于經濟層面因素。比如,英國受“脫歐”影響,經濟前景憂慮成市場主流預期,盡管英國央行也加大了貨幣寬松力度,但人民幣兌英鎊仍維持了升勢,而英鎊對主要國際貨幣的匯率則全面回落。筆者認為,當前人民幣貶值的強烈預期,更多地應來自于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
 
  從美元的走勢看,美元也并非如市場想象中的“強勁”。2016年以來,歐元兌美元的匯率運行基本平穩;美元兌加元排除1月份的異動后也運行平穩;美元兌瑞朗的匯率走勢,在平穩運行態勢中波動區間甚至還收窄;商品貨幣澳元和新西蘭元的美元匯率,上半年還經歷了不少的升勢,下半年方表現平穩。整體看,國際匯市上美元的強勢,僅表現在英鎊上,對日元還表現了持續貶值態勢,下半年后方有所企穩。
 
  綜合來言,無論是美元還是人民幣,多邊匯市的整體表現都是偏向穩定的,都沒有出現整體性的單邊變化態勢,但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匯率卻呈現出了“一邊倒”的態勢:人民幣兌美元持續貶值!從整個國際匯市看,美元沒那么強,人民幣也沒那么弱。
 
  三、人民幣兌美元貶值是中美政經博弈結果
 
  現階段人民幣仍然是管制貨幣,資本項目未完全開放,保證了管制引導、干預的有效性。筆者深信,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平衡,雙向,有序,可控”政策目標,是一定能夠得到實現的。
 
  歷史上看,人民幣曾多次“釘住”美元。長期以來,出于增強自身國際競爭力的需要,美國慣常指責中國人民幣“低估”。中國則出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的,一直“順從”地讓人民幣對美元緩慢升值。人民幣成功進入SDR籃子后,人民幣國際化的階段目標已經實現,進一步國際化進展對制度安排的依賴度下降,轉而更多地依靠市場主體的實際接受度提高。而要讓海外市場認可、接受并使用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人民幣匯率的自由化就不可避免。當中國對人民幣匯率管制放松時,在當前全球經濟低迷態勢延續和中國出口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人民幣貶值壓力就應時而起,接受適度貶值成為中國政府順應市場的現實選擇。
 
  與經濟上既合作又競爭的態勢不同,在“亞太再平衡”戰略下,在區域政治交往中美國對中國實行全面“擠壓”政策:政治上制造中國和周邊國家的分歧“熱點”,經濟上壓制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華爾街主導的海外金融機構表現出了團結、一致地高度敏感性,頻頻做空人民幣,并不遺余力地制造人民幣貶值預期。
 
  對于中國來說,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取向需要維持人民幣平穩甚至升值態勢,但短期經濟目標又使“弱勢貨幣”成為當前的更現實選擇。當貶值預期的經濟負面效應和政治負面效應,積累到影響當期經濟運行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時,人民幣管制力度的加強就會反彈。既然,國際匯市的真實情況是美元 “不強”、人民幣“不弱”,那么人民幣兌美元的階段貶值目標,就可能隨時結束,當前這一終結時點已為時不遠了。
  (注: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