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科准總統特朗普變成了全世界的焦點,隨著特朗普入主白宮的時間越來越近,人們越來越關心未來中美俄大國關系將如何發展。在競選過程中,特朗普曾公開表示對普京的欣賞,以及要求北約其他成員國和日本、韓國等盟國承擔更多的防務費用,否則美國就要撤軍。
對很多人來說,這些言論反映了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希望從世界事務中進行一定程度的戰略收縮,更深層次來講也反映了長久以來的一個發展趨勢,即美國霸權衰落。但是,如果我們拋開情緒化的好惡,稍微進行一下理性分析,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這么簡單。
首先,“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並未發生根本轉變。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主要戰略力量——大國和以大國為核心的國家集團——在博弈中形成的實力結構和戰略關系,是較長時期世界主要戰略力量相對穩定的態勢。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最主要的大國無疑是中美俄三國,但最主要的國家集團卻是美國領導的西方國家集團,既包括北約多邊同盟體系,也包括美日、美韓等雙邊同盟體系。冷戰結束至今,沒有一個盟國脫離或者試圖脫離該同盟體系。相反,統一後的德國和脫離前蘇聯控制的前12個中東歐共產黨國家紛紛加入北約。根據北約組織的介紹,28個成員國來自全球兩個生產率最高、技術最先進、社會最現代化和經濟上最繁榮的地區——西歐和北美。其成員國9億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的13%,但卻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45%。
在亞洲,日本和韓國也把美日同盟和美韓同盟視作各自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這種勢態在短時間不可能發生本質的變化。所以,美國的戰略收縮只可能是手段上的調整,而非本質上因實力不支而導致的孤立主義回歸。
其次,作為“圈外人”,特朗普在處理國際戰略問題上將更加依靠專業領域的高級顧問。這更容易讓專注於美國戰略利益的專業聲音得到認可和貫徹。在大選前一天,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刊登了特朗普高級顧問亞曆山大·蓋裏(Alexander Gary)和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的文章《特朗普的亞洲和平觀:以實力促和平》,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特朗普的亞洲政策。
與大多數人根據特朗普的個人言論得出的預期相反,該文提出特朗普政府將不僅不會在軍事上收縮,反而會加強在亞太地區的存在,即通過讓日韓等盟友分擔軍費來支持軍備擴張。同樣道理,英國武裝部隊前總司令理查德勳爵日前也曾指出,不應對特朗普讓北約成員國承擔更多的集體防務開支的競選言論過度擔憂,因為這種分擔軍費反而會進一步強化北約的實力。
第三,歐亞大陸東西兩側的陸緣地帶是權力“潛力股”,其他大國一旦成功整合該地區龐大的人口和資源,實現高度的組織化和工業化,就有望成為與美國相抗衡的新的國家集團。這絕對不是美國所願意看到的。所以特朗普表面上的“戰略收縮”很大可能是為了進一步整合力量和資源。
一方面,特朗普已經明確提出要大幅度提高軍費開支,特別是將艦艇數量從目前的274艘提高到350艘,重塑美國的軍事力量。另一方面,以合縱連橫為代表的外交攻伐與博弈同樣是重要的選項。意大利漢學家弗朗西斯科·郗士在11月4日《亞洲時報》上就撰文指出:美國可以與俄羅斯達成妥協共同對抗中國,就像1971年尼克松訪華所實現的聯華抗蘇一樣。
事實上,很多美國的戰略學家已經對奧巴馬政府的“再平衡戰略”不滿,不過與中國學者的不滿相反的是,他們的不滿更多集中於該戰略的“花架子”上。相對於民主黨政府拖泥帶水的“小動作”,共和黨政府更偏好幹脆利落的“大動作”,無論是妥協還是進攻,比如尼克松政府和裏根政府。
最後,盡管特朗普以反建制派的旗號登場,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能夠拋開美國延續百年的曆史、慣性和戰略利益認知。對特朗普本人能力的懷疑並不能成為我們對未來特朗普政府的懷疑,因為他畢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背後有龐大的利益集團和戰略學家。
在核時代,如何有理並有力地維護國家利益更能考驗一個國家的戰略能力和定力。所以,大國博弈依然會繼續,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也不會退場。
梁亞濱(中央黨校戰略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