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记者林涛报道:由越眾曆史影像館主辦的“曆史影像的敘述與研究”論壇2016年11月26日至11月27日在深圳舉行。
该论坛是“一個有問題的展覽——從一段潮汕舊影像說起”的學術研究活動,亦是“知而行”越眾學堂11月的特別活動。本次論壇從“曆史影像研究”“紀錄片與影像檔案的表述方式”“在地記憶研究與民營博物館在地特性”這三個主題出發,以主題演講和案例分享的形式,邀請業界知名學者和實踐者展開討論,並面向公眾開放。
深入曆史影像之研究
曆史影像研究论坛由著名的影視導演、民國圖書收藏家、獨立策展人高小龍先生主持。该论坛包括四个專題演講: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媒介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熊迅博士的《影像、儀式與傳播網絡——視覺人類學的進路》。他指出在“超越民族志電影”的道路上,視覺人類學不只是需要關注儀式本身,還需要關注儀式性與視覺性在文化表征上的相互關系;不單討論影像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書寫工具的可能性,也可討論視覺形象如何建構了認知世界和文化意義的框架系統;不僅僅是關注異方或過去等“他者”世界的發現、整理、館藏或挽救,更需要以人類學的方法論關注或反思自身的社會文化的儀式展演和視覺表征,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的社會文化的邊界或可能性。
電視導演及中國珍貴曆史影像采集與研究者龔偉強先生的《尋訪民間——以散落在民間的老電影膠片為例》。電影誕生的一百多年來,能夠完好留存下來的早期膠片數量並不太多,加上自然損害,直到今天能夠為我們所見、所利用的越來越少,尤其是那些由小型且存續時間短暫的機構所拍攝的獨特而稀少的電影膠片,更是鳳毛麟角。如何利用民間收藏渠道與市場化的拍賣平台,及時獲得那些珍稀影像的信息與線索,通過有償采集,繼而深入挖掘其內在價值,並加以整理、修複、研究與推廣運用,應該是我們的曆史使命所在。
馮克力先生是《老照片》創辦者、主編,中國攝影家協會攝影史研究委員會委員。20年來潛心於老照片的征集、出版與研究,其主編的《老照片》曾入選“共和國 60年 60 本書”,“改革開放 30 年最具影響力的 300 本書”。著有《感言老照片》《當曆史可以觀看》等。
在《曾入“敵檔”的教會影存——一宗膠東老照片的解讀與呈現》的演讲中,他回忆《老照片》的出版历程:偶然的機緣,獲得一宗西方教會留下的拍攝於 20世紀初的老照片,紀錄了當年教會在煙台及周邊的傳教活動和膠東的風俗民情。这批照片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始解禁,編輯部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從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建築及中外交往等諸多方面,對其進行了解讀、研究,陸續披露於《老照片》。使得這些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影像,獲得了永恒的生命與價值。
江渡是香港理工大學碩士,現任越眾曆史影像館研究員、《一個小題大作的展覽——一個青年人想象中的影像研究與展覽》 執行策展人。
曆史影像與現今人們能產生什么樣的關聯? 作為一個初涉曆史影像研究的年輕人,他展现了在策展过程中遇到的問題:曆史影像研究、展覽與大眾的關系;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曆史影像展覽的一種可能的方式等。
探讨紀錄片與影像檔案的表述方式
第二场论坛内容丰富,有鄧康延先生的《讓曆史影像唱起來——紀錄片的主題歌》、井迎瑞先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紀錄的理論與實踐:一個有關方法學的案例分析》、潘律女士的的《流動的檔案庫:碎片、複制品和記憶》。
第三场论坛的议题是在地記憶研究與民營博物館在地特性,多位城市博物馆的运营者、观察者从不同的方面,深入探讨了经营博物馆的可行路径,包括深圳越眾曆史影像館執行館長黃麗平的《民營博物館的在地特性初探——以越眾曆史影像館為例》,汕头陳嘉順先生的《景觀再現:舊影與汕頭城市文化的塑造》,繽紛自然文化傳媒公司聯合創始人,野生動物攝影師丁銓的《一段看得見的潮州史》、台湾楊善堯先生的《多元的台湾历史影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