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精心打造的《大清名相》本月25日至12月12日分別在廣東韶關、深圳、廣州、珠海等地巡演。
該劇講述的是三朝老臣張廷玉為整頓吏治、懲治貪腐,在喪子之痛下不惜讓出閣揆甚至是被收回配享太廟這一至高榮譽,也要跟朝廷貪墨集團斗爭到底的故事。
《大清明相》編劇余青峰認為,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戶曉,它蘊含的禮讓精神熏陶,影響着一代代人。另辟蹊徑的《大清名相》通過講述清代三朝宰相張廷玉的為官故事,從哲學的高度探尋讓與不讓的思辯,《大清名相》非世俗意義上的清官戲,而是求索為官之道,試圖從哲學的高度探尋一個三朝元老的內心情致,何時該進,何時該退;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頂着身家性命也要說;什麼該讓,什麼不讓。張廷玉讓出太廟配享,是智讓,是鞠躬盡瘁的三朝老臣為了社稷江山以退為進的一種智慧,是痛苦而艱難的抉擇,是浮名如浮云的豁達。在清代,配享太廟是漢族士大夫的最高榮譽,它體現着最高皇權對臣工的高度認可,被無數宦海世家視作終極追求。張廷玉寧願付出被收回這一榮譽的代價,也要同貪腐集團「死磕」到底,其內心的掙紮是極為復雜、痛苦和艱難的。《大清明相》是講了一個深刻道理:做官先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官。據悉,此次展演的《大清名相》自2015年8月首演以來,在安徽、廣東、海南等地已巡演近20場。香港商報記者朱開芝通訊員開全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