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高樓易造 歸屬文化難建

2016-12-13
来源:香港商報

  中國社科院昨天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揭示了一種特殊的心態,「身在异鄉為异客,回到故鄉仍為异客」。四線及以下城市并非理想中的宜居城市,逃離一線,返回故鄉小城,工作機會少,做什麼都需要靠關系,干事要「拼爹」。由此,曾經逃離北上廣深的,又逃回北上廣深,否定之否定,為什麼會這樣?  路人甲

  歸屬感的大沙漠

  既然是心態研究,那就都來談心態,雖然藍皮書的超級專家們未有的涉及,但敢斷定,從主觀上來說,當初逃離北上廣深的第一理由,與其說是高房價,不如說是高鄉愁。

  往上數三代,誰都是農民。從農村移向城市,其實已經被動地撕裂了原來的鄉村歸屬,但對於城市的歸屬,卻苦於無法建立起來。在這個漫長的過程里,人雖已成為城市生產和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與城里原居民相比,又并沒有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市民。而由這種區別所帶來的居住、戶籍、就業、醫療、社保以及子女就學等等困難,便都會成為個人歸屬於城市的鴻溝。與此相似的,還有為大城市吸引而來,但又只能日復一日地處在游離狀態之中的各類畢業生。其中的典型,便是集聚於北上廣深的,被稱作北漂、滬漂、廣漂、深漂的人群,歸屬感嚴重缺失,不知道自己的根,應當繫在哪里?迷惘,於是一定會展現為濃濃的鄉愁。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當自覺不自覺的鄉愁驅使下,回到故鄉的四線小城市后,鄉愁獲得了滿足,但生存的危機、機會成本的增加等新的苦悶接踵而至。

  難與趨勢作對

  所以逃離北上廣深,只是一個過程,而不可能是目標。中國城市化特別是大城市化,其高樓大廈、寬廣的馬路等,甚至一點也不比發達國家遜色,但城市歸屬感的建設仍然是一個沙漠,且至今仍未得到重視。人不能沒有歸屬感,但建高樓容易,補足城市文化短板難,不可能像三天一層樓一樣的高速度。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城市化剛起步之時,記得曾就有以費孝通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專家,就屢屢強調中國農業剩餘人口只能就地轉化為非農業人口,「離土不離鄉」,大力發展小城鎮。中國的城市化,近40年的實踐證明,以「小城鎮為主流」的城市化,終究只停留於一個專家式的理想。

  而今,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三大都市圈,已經初步成熟。從產業發展和資源利用等多元角度分析,大城市化模式是相對最優的城市化模式,中國必走發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從台北、新加坡、首爾等亞洲四小龍的大城市化進程來看,超級大城市人口占全國的一半左右,從德法等歐洲老牌發達國來看,大城市人口占比也較高,而目前中國超級大城市人口占比仍不足一成,發展空間很大。也就是說,不管主觀上是否願意,公共資源已經并將繼續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中國城鎮化的主路徑必然是大城市化、都市圈化。

  財富與機會越來越向大城市集中,將是大勢所趨,投資學上講究勿與趨勢作對,個人發展更是如此,無論被逼還是主動,逃回北上廣深,正好順應了大城市化的趨勢。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