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品鑒嶺南」五上觀音山

2016-12-16
来源:香港商報

  「品鑒嶺南」五上觀音山

  作家朝聖修心論道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童越、林麗青、程功明報道:14日下午,第七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采風團走入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開啟朝聖之旅。作家采風團一行先后參觀了觀音廣場、耀佛叢林、感恩湖、古樹博物館等主要景點。在觀音廣場和耀佛叢林,作家們登高攬勝,參禪問道;在古樹博物館,作家們聽樹說歷史,感嘆大千世界造物古樸與神奇。采風團團長朱向前表示,觀音山的巧妙之處在於利用地理環境優勢,打造成香火鼎盛的宗教聖地,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

  觀音像前歡喜圓夢

  14日下午,作家采風團一行離開長安鎮,前往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參觀采風。電瓶車沿著佛光路蜿蜒而上,作家們直奔山頂的觀音廣場。初冬的山風凜冽撲面,帶來絲絲涼意。山路兩旁,植被依舊長青,讓來自北方的作家大贊賞心悅目。車過山谷,時有人乘著高空滑索而下。路邊「高空滑索體驗,飛一般的感覺」的宣傳標語,讓王炳根主席不由得回想起在東北的滑雪經驗,「就像飛一樣」。王炳根說,他是第一次到東莞觀音山來。記者了解到,除了采風團顧問陳世旭以后,另外7位作家都是第一次到觀音山采風。

  王炳根說,「我們都是過來朝聖的。」據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主任陳景玉向作家們介紹說,今年就有兩位以上的中國作協副主席來觀音山,目前觀音山已接待了過百位全國知名的作家。「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采風行活動舉辦至今,品鑒嶺南作家采風團也是五上觀音山,至今共50多位作家先后到觀音山采風。

  論道佛心即我心

  抵達山頂觀音廣場,陳景玉為作家采風團講解了觀音山的歷史和觀音文化。與世界最大花崗巖觀音聖像的邂逅,作家們都表示震撼人心,虔誠之心由內而生,還有作家雙手合十繞觀音像走了3圈,虔誠之心溢於言表。

  和觀音廣場前燒高香的信眾一樣,孫惠芬請來三炷香,虔誠地在觀音像前跪拜祈禱。「看到觀音菩薩,我心里就感到特別歡喜。」孫惠芬說,前幾天她在三亞本想去朝拜南海觀音,但因行程原因沒能如願,這次終於能在東莞觀音山看到觀音,感覺很開心,圓了一個夢。她告訴記者,「觀音是我的本命佛,見到就很歡喜。」

  看著觀音廣場香火旺盛的場景,來自廣西大學的田耳教授則說,「神靈也講人氣,來朝拜的人多,香火也會越來越旺。」據陳景玉介紹,今年到觀音山游玩的游客已經超過百萬人次。目前,觀音寺正在重建中,耗資約7億元。

  趙德發說,他對東莞觀音山仰慕已久,這次能得償所願,感受良多,因此要寫一篇觀音山的文章。采風過程中,趙德發用心聽用腦想,還動用手機,現場錄音,生怕漏下精彩片斷。

  在33米高、號稱全球最大的花崗巖觀音像前,作家們自然而然地談起了中國的神道信仰。山東省作協副主席趙德發說,當年為創作《雙手合十》長篇小說(被稱為中國首部漢傳佛教作品),他曾到全國幾十家寺院居住、生活,進行寫作體驗。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趙德發在觀音山上感觸頗深。他認為,觀音山上的這個觀音像有媽祖形象的影子。「觀世音菩薩曾以多種形象,救苦救難,媽祖會不會是觀音的形象之一呢?」趙德發說,有媽祖的影子,是對觀音的創造。同時,趙德發也指出,觀音是中國人對世界宗教文化巨大貢獻,所塑造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形象,向世界傳播友善,它對於塑造國民靈魂意義重大。

  他說,佛教對於當下浮躁的社會,是一味清涼藥和敗火劑。與趙德發所見略同,田耳認為,中國人缺少儀式感,而向宗教尋求,可以讓生活變得更有質感。在田耳看來,佛教是個很世俗的生活方式,至少它是向善的,對大家都是有益無害。

  對於佛的看法,作家們也是見仁見智。在與陳景玉交流中,王炳根認為,慧能大師是把佛帶向人間關鍵使者,還不僅將佛局限在佛界,而以星雲大師為首的大師更進一步提出人間佛教,將禪韻和佛性融入到世間每一件事中去,比如王炳根甚愛的喝茶就有佛,佛心即我心。

  博物館破解古樹密碼

  在陳景玉的陪同下,作家采風團最后來到觀音山充滿歷史氣息的古樹博物館。一株株炭黑的古樹橫躺在地上,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發生過的山河歲月。「這就是『樹的木乃伊』,」看著堯舜時期的古樹,肖克凡主席不由得感嘆大千界造物古樸與神奇。

  古樹博物館主要以時間、年代共分為4個區。第一區主要是收藏熱濕時期的古樹,生活在四五千年前的那些古樹,像黃帝時期到夏商周。第二區主要是寒冷時代的古樹,秦漢兩代,以青格樹為主。第三區是溫暖時期的古樹,主要收藏唐宋元時期古樹。第四區收藏五六百年前明清時代古樹。

  陳景玉向作家們介紹稱,這些古樹發現於陽江、高要地區的兩江流域。古樹博物館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廣東地質研究所合作舉辦。陳景玉介紹稱,通過古樹的年輪等特點,可以推斷遠古時代廣東地區曾經是非常炎熱的氣候,至少比現在高出5到10攝氏度左右。而另一種青岡木化石的存在,則反映出該地曾經下過大雪。

  截至目前,古樹博物館已免費接納國內、東南亞游客上百萬人,每年接待青少年20萬人次以上,日漸成為人們提高環保意識、推動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被聯合國規劃署評為「國際生態旅游示範基地」。

  耀佛叢林醉氧

  隨后,作家采風團一行深入耀佛叢林,探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拾級而上,兩邊的植物依然綠油油。植被覆蓋率如此之高,作家們都感嘆,觀音山的確是養身、養心福地。孫惠芬說,「這山上的負氧離子特別多,非常舒服。」眺望遠處山清水秀,大家紛紛拿出相機,拍下大自然最美最珍貴的一刻。

  走出耀佛叢林,映入眼簾的是感恩湖,四周樹木環繞如同森林里的綠眼睛。作家們紛紛停下腳步,駐留了很久,遲遲不願離開,只因眼前有畫,水中有景,這是此生從未體驗過的人間仙境!

  肖克凡在觀音像下對記者說,觀音山香火這麼旺,讓他想到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因信稱義」。詢問多位作家,無一例外表示信佛,儲福金不僅信佛禮佛,還頗有自己的研究心得,他在耀佛叢林的行走過程中,一路都在發表自己對於佛教「圓融」的看法。

  弘揚傳統文化獲作家點贊

  游覽完畢,作家們紛紛即興揮毫,用佳作描繪觀音聖山的傳奇。采風團團長朱向前欣然題詞「佛光普照」。朱向前告訴記者,與傳統的名山相比,觀音山海拔并不高,但其巧妙在於,觀音山利用地理環境優勢,打造成了宗教聖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朱向前看來,傳統儒釋道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頗深,在當今中國道德滑坡的情況下,觀音山讓人們有了精神的寄託。這從上山朝拜的超百萬香客就可看出來。

  王炳根則以江蘇徐州的興化禪寺作比,題字「觀音山高,興化情長」贈予觀音山。采風團顧問陳世旭題曰「觀自在」,應對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也寄寓著能通達無所掛礙的觀自在境界。

  粵港萬人相親會成靚麗名片

  采風途中,記者發現,在半山腳的觀音山會展中心正在舉辦首屆三人籃球賽,行致半山腰可見首屆觀音山航拍。為吸引游客,觀音山舉辦各類創意文化活動。在觀音山系列文化活動中,姻緣文化是其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尤其以粵港單身男女搭建相識、相知、相親平臺的粵港萬人相親會為代表。粵港萬人相親會由觀音山與香港商報等合辦,長盛不衰。

  據景區負責人介紹,觀音賜緣的傳說由來已久,觀音山依託粵港萬人相親會活動平臺持續弘揚姻緣文化,如今按照一年四季,舉行4場主題相親活動,已經成為粵港地區知名的相親平臺,也進一步擦亮了觀音山的姻緣文化品牌。陳景玉向作家們介紹,去年登山的信徒和游客達到了90萬人,今年將超過100萬人。

  從古樹博物館出來,只見右邊空曠的場地上,三三兩兩的工作人員在調試音響。據觀音山工作人員介紹,12月18日,央視唯一一道相親欄目《鄉約》將走進姻緣聖地觀音山,進行現場錄制,為珠三角乃至全國的單身男女搭建鵲橋,助力脫單。據悉,這是央視《鄉約》第五次走進東莞觀音山錄制大型相親節目,這在珠三角乃至全國的旅游景區中尚屬首例。本次《鄉約》以「給單身雙胞胎相親」為主題,活動一經推出,迅速吸引了廣大單身人士以及各界媒體的關注。觀音山打造文化高地

  除卻姻緣文化,觀音山舉辦的其他文化活動也是極為盛大。今年10月23日,第十三屆中國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節暨第八屆「觀音山盃」全國書法藝術大展頒獎典禮在東莞樟木頭觀音山書畫展覽館圓滿舉行。本屆「觀音山盃」全國書法藝術大賽自元月份徵稿以來,至8月底截稿,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稿件1萬餘件。

  近期舉行的還有第二屆「中國當代文學高峰論壇」。論壇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大咖歡聚一堂,就「中國精神與中華散文」論題進行探討,并為榮獲第四屆「觀音山盃美麗中國」徵文大賽的獲獎嘉賓頒獎。據悉,本屆徵文大賽自3月初啟動以來,受到廣大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的關注,於8月底截稿之際,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名家、文學愛好者近7000篇原創作品,收稿量創歷史新高;經過反覆篩選、最終評出獲獎作品61篇,著名作家、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張煒憑藉散文《屺坶島紀事》,奪得本屆征文大賽的特等獎。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