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omaobear
日前,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對話》欄目把國資委、工信部、中國鐵塔董事長劉愛力以及三大運營商的高管拉到了一起做客交流。
在交流之中,鐵塔公司董事長劉愛力提到鐵塔公司的成立降低了三大運營商的建網成本。主持人當場與三大運營商的在場高管進行確認。
而有趣的一幕發生了,三大運營商老總們的集體沉默,露出謎之微笑。運營商赤裸裸的打臉成為了網友們的笑點。
而事實上,部分運營商在公開披露的財報中已經隱晦的指責了鐵塔公司費用高昂的情況。而運營商的基層員工更是怨聲載道。
鐵塔公司當年創立的時候,被認為是避免重複建設,降低成本的舉措,為何運營到今天反而提升了運營商的成本呢?我們來看一下。
一、理想完美的設計
鐵塔公司成立的時候是很做了一番思考的。在鐵塔公司成立的時候,三家運營商的存量鐵塔資源是不均衡的,中國移動在存量鐵塔上已經占到了60%左右。如果按照入資越多占股越大的方式,中國移動就會便成為絕對的大股東。中國移動本來的鐵塔就多,如果又當絕對的大股東,那中國鐵塔就變成中國移動控股的子公司,聯通和電信不會同意。
因此,最終中國鐵塔股權上,移動占40%,聯通和電信各占30%,不管鐵塔多和少,其他都用現金來補齊。在管理體制上,由股東派出董事,按照市場化的機制來管理。這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移動的利益,避免了移動一家獨大
同時,工信部考慮中國鐵塔的特殊性是在於它的出資人和它的客戶相同,這讓中國鐵塔能夠盡心盡力服務好自己客戶。
而成立鐵塔公司最大的益處在於避免重複建設,通過鐵塔共用,以前一個區域要有三座鐵塔,現在有一座就可以了。
理論上這樣可以降低運營商的成本,三合一嘛,降低三分之二的成本,所以看上去很美。
同時,因為建設獨家壟斷,在和物業等部門談判的時候,鐵塔的姿態可以高一些,或者你的小區沒有手機信號,或者你不能開高價讓我進來。
理論上,這種對外壟斷也能降低成本。
因為鐵塔的控股權是三家運營商,所以制度設計者認為自己服務自己不會出大問題。
二、壟斷的雙刃劍
因為理論上完美,還能做三家運營商的甲方,所以鐵塔公司成立在三大運營商中招人的時候很順利。
但是,等到鐵塔公司真正運行起來,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雖然鐵塔公司是三家出資當股東,但是當一個經濟實體成立後,就必然有自己的經濟利益。三家運營商當股東不假,但是三家運營商不直接給發工資啊。鐵塔公司必然要追求自己的利潤。
鐵塔公司2017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上市。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要想上市,自然需要滿足各式各樣的前提條件,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連續三年盈利。
鐵塔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來,除了租賃站址和第三方入股的收入,並沒有其他利潤來源。而所謂的充電樁項目,也僅僅停留在標准制定上,短時間內並不能變現。在2017年上市的壓力下,鐵塔公司必須維持相對高昂的租金標准。利用三大運營商的租金收入,盡可能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為2017年上市留下漂亮的財報。
而且鐵塔公司作為一家完全壟斷的企業,內部又是半壟斷老國企的人馬,其效率是比價低、成本是比較高的。
而全壟斷不僅僅可以用於對外談判,對三家運營商的談判也是全壟斷的,定價權在鐵塔公司手裏,服務做的如何也在鐵塔公司手裏。
於是問題就來了,因為全壟斷又追求財務指標,鐵塔服務的價格就上來了,相比以前運營商自建或者共享,在鐵塔數量可以減少的情況,運營商成本不降反升。
於是,三大運營商的高管在CCTV面前露出謎之微笑。
而在成本提升的同時,服務也不如人意。大量運營商的員工在內部論壇吐槽。
對外無能,有壟斷地位業務談不下來,最後還得運營商自己解決,甚至私人公司建塔再租給運營商。
對內服務差勁,需要建的地方建不了,需要維護的地方自己維護不了,反而再讓運營商去維護。除了問題解決極慢,效率極低,運營商承擔客戶壓力苦不堪言。
運營商交了昂貴的租金,自己的人力成本,建站成本照舊,還要背鍋。
壟斷的作用,僅僅是創造出鐵塔公司這樣一個的利益集團,應該省的沒省下來,反而花錢多花了,運營商自然是不滿意的。
三、壟斷不能讓用戶買單
鐵塔公司著急上市,服務做的不好,價格收的高。運營商不滿意,而運營商也不是做慈善的,最後會加到電話費、網費上。
三家鐵塔壟斷起來,本來是減少內耗,降低成本的,結果搞成獨立的利益集團,還要上市,變成了提高成本,多養一個完全壟斷的公司,這無疑是有問題的。
天然壟斷的行業是存在的,但是這種行業不應該隨意定價,也不應該隨意提供服務,而應有國家力量管制,提供有標准的服務,國家定價,有有效的考核監督機制。否則,這種行業必然會成本持續走高,服務持續變差。而最終的成本還是會由消費者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