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報告預測:2017年廣東GDP增長7.0%至7.5%

2017-01-11
来源:羊城派

  文/羊城派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周偉 粵省情

  1月10日上午,廣東藍皮書系列《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廣東社科界“大咖”們從創新驅動、宏觀經濟等11方面,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把脈。

  其中,預測2017年廣東GDP預計增長7.0%至7.5%;建議建構起廣東省內統一的“省域公民身份”;報告同時指出,廣東人口發展步入關鍵轉型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口紅利的結束。

  廣東省社科院院長王珺表示,《報告》旨在為省委省政府提供關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提供深度分析與權威報告。其選題是站在全局高度,選擇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實用型調查研究課題。在出版時間上盡量跟上全省“兩會”的節拍,使它成為每年全省“兩會”代表和委員參政議政參考的材料。

  據悉,廣東省社科院早在2004年開始編輯出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藍皮書”,該書在今天正式更名為“廣東藍皮書”,代表了廣東社科學界的學術研究水平。在2016年,省社科院決定由院直屬事業單位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承辦藍皮書的組織編撰工作。

  2016年廣東產業升級勢頭良好

  廣東在2016年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速為7.5%,較2015年的8%下降了0.5%。相比而言,2016年前3季度全國經濟增速為6.7%,浙江經濟增速為7.5%,江蘇為8.1%,廣東經濟增長表現優于全國,但略低于江浙二省。

  《廣東創新驅動發展報告》指出,盡管經濟增速有下滑,但廣東的產業結構、出口結構在持續優化,在新常態的發展階段,這樣一個發展速度可以接受。

  從2016年前三季度廣東經濟表現來看,廣東依靠發力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勢頭良好,企業績效向好,民間投資相對活躍。以深圳為創新龍頭的珠三角地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和裝備制造、新能源、互聯網加等新興產業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

  調研發現,近兩年來,廣東高端裝備制造和智能制造發展迅猛,又將為下一輪經濟增長增添新的引擎。基于創新推動的產業升級,成為廣東經濟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的利器,為廣東穩重求進,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充沛的發展新動能。形成了“大企業創新頂天立地、小企業創新鋪天蓋地”的創新生態群落。

  報告提出,針對廣東基礎創新能力薄弱、高水平研究機構數量不足的短板,加快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資,將成為“十三五”時期廣東擴大有效投資的新戰略重點。

  圖/視覺中國

  2017年GDP預計增長7.0%-7.5%

  《報告》顯示,2016年廣東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運行,經濟運行的分化特征更加突出,創新驅動不斷強化,新經濟蓬勃發展,新動力逐漸形成。報告預計2017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增長7.0%-7.5%。

  《廣東宏觀經濟發展報告》指出,珠三角地區在經濟新常態下率先轉型、率先調整,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而粵東西北地區受傳統發展模式影響,經濟發展活力不足,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珠三角發展領先,粵東西北相對放緩。

  圖/視覺中國

  分區域看,2016年前三季度珠三角地區GDP增長8.1%,粵東西北地區增長7.2%;從區域GDP增速變異系數看,區域增速差異在長期縮窄后有所擴大。2016年前三季度,粵東西北GDP增速比珠三角低0.9個百分點;粵東西北投資增長9.1%,比珠三角低4.4個百分點,其中山區投資下降2.4%。

  “營改增”產生積極效果

  自2009年以來,廣東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續25年居全國各省市首位。2016年前三季度,廣東財政收支繼續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增速繼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前三季度來源于廣東的財政收入完成16570.4億元,同比增長9.6%。

  2016年5月起“營改增”改革全面擴圍,截至2016年8月底,廣東“營改增”試點戶數達到281.2萬戶,其中四大行業177.73萬戶。《廣東財政狀況研究報告》指出,通過營改增試點,在四個方面產生了積極效果,包括大大減輕了企業稅負;加快了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優化了市場發展環境;明顯增強了市場活力。

  報告提醒,盡管廣東財政運行成績突出,也要看到背后的問題和隱憂。首當其沖的是稅收增長基礎不牢固,對房地產業依賴程度較高。2016年1-10月,房地產業是廣東稅收貢獻最大的行業,同比增長約30%,貢獻了近四成的稅收增量。

  其次是區域收入增長不協調,欠發達地區增速較慢。2016年1-10月,珠三角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958.19億元,同比增長13.8%;粵東西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63.3億元,同比增長2.5%。

  廣東產業將邁向中高端

  近年來廣東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取得較大進展。《廣東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也指出,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仍需要破解,特別是高端產業有效供給缺失的問題日益突出,轉型升級的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大。

  此外,廣東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存在結構性過剩,特別是鋼鐵、石化等行業尤為突出,低端產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顯。LED、光伏等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重復投資、結構趨同的現象。產業轉型的創新動力仍待增強,存在價值鏈“低端鎖定”的隱憂。

  圖/視覺中國

  報告預測,2017年及以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將助力廣東產業邁向中高端。如廣東的家電、紡織服裝、家具、建材等傳統優勢制造業,通過加強關鍵技術和先進工藝的高端化改造,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將有力促進傳統企業從全球價值鏈低端的制造環節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拓展,走上集約型、科技型、時尚創意、品牌化發展道路。

  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為推動廣東產業發展支招,包括:強化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扶持,進一步優化投資和營商環境;分類明確產業轉型升級模式,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發揮“雙創”的乘數效應,通過打造“創新生態鏈”激活產業創新動力;構建內外聯動新格局,推動產業大區域合作。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精準扶貧進入總攻階段

  2016年,社會與民生領域發展被作為廣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受到高度重視。全省各級黨委政府持續加大財政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超過七成。

  《廣東社會與民生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廣東以底線民生保障建設為重點,不斷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殘疾人保障、孤兒保障等底線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國前列。其中城鄉醫療救助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每年2178元,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

  在2017年,廣東的精準扶貧工作將進入總攻階段。2016年,廣東開始啟動新一輪脫貧攻堅工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標準提高到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2014年不變價),高于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元的國家扶貧標準。

  新時期精準扶貧,廣東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的要求,確保到2018年全省156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與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構建統一的省域公民身份

  廣東是國內最早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的省份。《廣東社會與民生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從整體看,城鄉、區域、不同人群之間非均衡特征依然突出。包括:農村民生建設“欠賬”依舊較多;不同地區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能力不一致;流動人口的民生訴求難以真正滿足。

  報告認為,目前碎片化的社會政策和民生保障安排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并不相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提出和實施是建構統一的廣東“省域公民身份”的有利契機。

  圖/視覺中國

  所謂“省域公民身份”,就是對以省級政府的管轄范圍為空間界限,建立不分城鄉、不分地區的統一公民身份。必須通過福利廣東建設形成社會政策意義上的“廣東人”概念,逐步形成全省范圍內不分城鄉戶籍、地區、職業群體的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要著力解決財政支持和轉移支付等制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問題,使廣東省內城鄉居民享有大致相同數量和質量的社會公共服務,真正落實基本公共服務的廣東標準,建構起廣東省內統一的“省域公民身份”。

  人口發展步入關鍵轉型期

  報告認為,廣東人口發展已步入關鍵轉型期,人口省情出現了新變化、新機遇和新挑戰。廣東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總量預計達到1.09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新形勢下,廣東人口發展面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人口結構失衡,人口競爭乏力等多重挑戰。

  資料圖/羊城晚報

  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研究員周仲高指出,廣東人口發展階段的轉變,呈現為系列轉型期特征,包括人口數量增長速度整體放緩;家庭小型化態勢明顯;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特征,正呈現出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人口高齡化和家庭空巢化的“四化疊加”現象;人口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人口流動仍然頻繁;人力資源發展步入結構調整期。

  報告認為,步入轉型期的廣東人口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口紅利的結束,而緊接著就是人口的快速老齡化,社會負擔會持續加重。廣東正在步入老年社會,要力圖走出未富先老和落漠無依的老年社會泥潭,必須未雨綢繆,盡早應對。

  生態環境仍然處于“四個時期”

  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趙細康認為,“廣東藍”可圈可點。《廣東生態環境發展研究報告》指出,當前,廣東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初步改善,處于鞏固已有成效,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的攻堅期。2015年,廣東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全省21個地市及順德區2015年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及以上天數比例在81.1%至97.5%之間,同比提升6.1%。

  廣東省社科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吳大磊認為,廣東當前生態環境仍然處于“四個時期”,分別是: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極限期;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拐點期;環境質量改善的攻堅期;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兩難期。

  《報告》還指出,廣東三十多年壓縮式發展為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沖擊,部分區域污染累積效應加劇,生態環境建設仍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水污染形勢依然嚴峻;農村環境問題是“短板中的短板”;環境治理投入嚴重不足;區域間綠色發展水平的不均衡。

  《報告》認為,廣東應該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等手段,為綠色發展貢獻“廣東方案”。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