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木
去年分列全球股市跌幅榜第一和第三位的深成指和上證綜指,今年年初依然不景氣。到1月20日收盤,上證綜指與去年收盤相比僅僅上漲了20個點或0.64%,而深成指還跌了271個點或2.66%,深圳創業板指數更大跌82個點或4.18%。而同期香港恒生指數大漲885個點或4.425%。
進入新年,消息面比較平靜,市場尋找A股下跌的原因歸咎於新股發行的提速。從去年11月30日開始的跌勢已經持續接近兩個月,上證綜指累積跌幅178個點或5.39%,而深成指累計跌幅達到1166個點或10.53%,創業板指數跌幅為321個點或14.58%。
去年2月20日劉士余出任中國證監會主席以來,市場最大的變化有兩個,一是持續嚴厲的打擊違法違規使得市場風氣有所好轉,二是擴容持續提速,新年更達到每天3隻。所以市場各方將股市去年11月30日以來的熊市原因歸結為擴容提速。
提速被歸為常態化
內地股市26年有一個慣例,就是市場一熊,管理層就會考慮減緩甚至暫停新股發行,而今管理層不按套路出牌了,無論市場是牛是熊,擴容提速都像中國內地的高鐵照開不誤。而面對新年巨大的輿論壓力,內地證券主流媒體,甚至最權威的官方媒體都出來力挺,很顯然這是管理層的聲音。
管理層更罕有地表態,說擴容提速是在實現常態化,不必大驚小怪的。常態化之說讓投資者清楚了,擴容這個快車是停不下來了,市場也只能接受這樣的常態化。20日內地兩市的上漲就被認為內地市場已經接受了IPO常態化的預期,但現在就下此結論明顯為時尚早。反倒是國家隊持續堅定護盤倒是真的,權重股走高啟動價值投資,石化雙雄創出反彈新高,鋼鐵、煤炭等混改股仍處反彈行情中。
國家隊護盤的結果是明顯的滬強而深弱,前面列出的三個主要指數的漲跌巨大差异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擴容是準註冊制嗎?
到目前為止,內地在排隊IPO的企業還有六、七百家,IPO堰塞湖一直是困擾監管層的難題,化解起來還不容易,擴容提速對市場的影響遠未結束。管理層最近表示,新股堰塞湖的存在,一方面說明中國經濟的發展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的發展機會非常大,但同時也說明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還是很不到位,如果改革夠好的話,IPO排隊不應該這麼長。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達沃斯論壇一句「IPO不該排這麼長隊」,讓人聯想到了註冊制。現在這樣頻密的發行節奏就被人解讀為不是註冊制的註冊制,是準註冊制了。
截至2016年12月29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依然有731家,其中,已過會44家,未過會687家。雖然排隊企業數量依然居高不下,但是可以看到企業上市周期大大縮短,且已過會企業的積壓情况已經大大緩解。排隊企業多的另一面恰恰是上市速度加快吸引了更多新申報企業。所以有人說,按這個節奏發行,不用註冊制也能化解新股堰塞湖了。
而市場更解讀認為,新股堰塞湖的化解也是為註冊制改革鋪路,2016年下半年以來證監會在新股發行和市場監管兩大領域的動作,讓註冊制在2017年加速落地成為可能。註冊制實施的兩大前提,一是IPO堰塞湖消解,「入口」通暢;二是事中事后監管要跟上。與以往常常出現的「運動式」、「偶發性」監管不同,2016年證監會將監管及處罰也予以常態化。證監會稽查部門與地方證監局、交易所以及協會相互配合,從日常線索發現、立案調查,再到監管處罰,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事中事后監管鏈條。日常監管全面覆蓋的同時,監管層還針對違法案件頻發的領域安排專項檢查,截至目前已經開展了包括針對會計師、評估機構等中介機構違法違規、IPO欺詐發行及資訊披露違法違規、市場操縱違法行為、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違法行為等4批專項執法行動,覆蓋發行企業、上市公司、中介機構以及其他市場參與者。
註冊制大方向不會變
2015年底,國務院有關註冊制實施的授權獲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註冊制實施不再有法律障礙。根據安排,授權期為2年,自2016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底。截至目前,授權有效期已過近半。中國股市正處於核准制向註冊制的過渡期,也就是說,內地股市已經坐上開往註冊制的列車上。
註冊制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發行制度,而它也是證券市場實現市場化改革的必經之路。在中國股市,二級市場是真正的市場,高風險對應高收益,沒有過多的政府管制;一級市場卻不是市場,零風險對應高收益,行政管制嚴格。一級市場「去行政化」,正是中國股市「市場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時也是根治A股「上市難」的唯一出路。
而管理層推進的對外開放也要求加快註冊制改革,無論是滬港通還是深港通,抑或未來的滬倫通、深納通,不可能一直局限在二級市場,開放勢必會從二級市場擴展到一級市場,註冊制改革就不容回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