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以健康心態投入大灣區

2017-05-04
来源: 香港商报

        周八駿

  當前,香港面對一個突出的矛盾:一方面,中央積極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簡稱「大灣區」)發展規劃,一方面,香港社會蔓延本土主義思潮和心理。如果后者不能在短時間內被克服或扭轉,那麼,香港必定落后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9城市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大灣區」建設中自動「邊緣化」。

  有能力才能做龍頭

  香港不可能完全脫離「大灣區」。從上世紀80年代中以來,香港絕大部分制造業早已遷至廣東省珠三角;進入新世紀后,香港的專業服務業、尤其從事內地人民幣業務的銀行業,紛紛到內地、尤其到廣東省珠三角開業;加之,以2003年中簽署兩地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為標誌,香港與內地、尤其與廣東省珠三角的經濟一體化迅速拓展。這一切,使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尤其廣東省珠三角經濟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正是以這種關系為基礎,中央研究制訂「大灣區」發展規劃。

  然而,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僅完成商品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尚未達致自由化,資本市場的連接剛起步。打造「大灣區」,需要廣東省9城市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進一步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場一體化。

  有一種觀點認為:香港憑藉金融業及其他專業服務業的優勢,理所當然是「大灣區」的「龍頭」。這樣的願景沒有錯。問題在於,香港金融業及其他專業服務業是遷至廣東省珠三角為那里的9城市加澳門提供服務,抑或留在香港本地提供所謂「跨境」服務?

  如果是前一種選擇,那麼,香港本地產業結構因為上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香港制造業大規模遷至廣東省珠三角而呈現的「空洞化」,將會隨服務業大規模北遷而更嚴重。試問:產業結構「空洞化」更嚴重的香港,怎麼有能力做「大灣區」的「龍頭」?

  香港必須采取以上后一種選擇。香港的金融業及其他專業服務業必須依託「大灣區」其他10城市而做大、做強。一個本地生產總值和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顯然領先於「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香港,一個本身擁有高端服務業尤其國際金融市場顯著領先於上海的香港,才有資格做「大灣區」的「龍頭」。

  弱化有形及無形邊界

  然而,向「大灣區」其他10城市提供「跨境」服務,需要弱化「出入境管理」的「有形邊界」和「意識形態差异」的「無形邊界」。

  「一地兩檢」是弱化「有形邊界」的具體措施之一。更重要也更困難的是,弱化「無形邊界」。

  「無形邊界」的表現形態不一,譬如,「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心態,就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消極形態。最近,現任行政長官率領一個高層次代表團走訪「大灣區」6城市,訪問結束時,有人就以內地金融市場機制不完善為證,替香港金融業能夠在「大灣區」做「龍頭」說好話。表面看,所言屬實。深入看,一是透露驕傲,二是缺乏前瞻性。事實是,近些年香港發展速度遲緩,如果再不醒悟而奮進,不用多長時間就會被內地一線大城市包括深圳、廣州趕上甚至超越。

  「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反面是,企盼中央照顧。10多年前,香港尚未明顯感受廣東省珠三角大港的競爭時,有人就要求中央協調,讓廣東省珠三角的貨物出口經香港港運輸,以確保香港港的貨櫃業務居全球第一。然而,市場經濟規律是無情的,隨着深圳港運輸能力不斷擴大、運輸成本不斷下降,廣東省珠三角越來越多的貨物出口改由深圳港運輸,香港港的業務和國際地位無可奈何地滑落。

  無論企盼中央照顧還是「坐井觀天」、「夜郎自大」,根子不在於所謂「地方利益」,而在於香港一些人所信奉的不同於內地的意識形態和相應的心理。

  「大灣區」其他10城市包括澳門各有「地方利益」,在相互競爭的產業或領域,領先的城市不免沾沾自喜,但是,不會有凌駕於他城的感覺。它們會向中央爭取有利於本城的政策措施,但不會指望中央照顧。換言之,那是一種兄弟間的關系。香港是一個長久離家歸來不久的兄弟,需要培養兄弟應有的心態。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