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周期因素不足恃結構調整需到位

2017-05-06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本港零售市道初步觸底回升,3月份銷貨價值上升3.1%,中止了長達24個月的跌浪。事實上,隨着經濟持續向好、訪港旅客回升,消費轉旺其實可以預期;然而,相關好苗頭,究竟是周期性反彈,抑或是結構性優化?這才是值得關注的重點。

  跟前相比,最新零售數字依然差距甚遠。較諸2014年12月的歷史高位,當時銷貨總值就高出了三分之一;即使撇除元旦新年等節日因素,對照當年3月的數字仍矮了一成左右。其中主因,無疑是受累自由行旅客大減所致:細看各個類別,例如食品烟酒、超市、燃料等本地民生消費項目,3年來銷貨價值均無大變化;相反,其餘旅游相關消費則顯著萎縮,單是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一項銳減,其銷值大跌已占去整體降幅的六成之多。也就是說,純粹依靠內部需求,實難支撐消費市場欣欣向榮;惟與此同時,基於內地消費模式轉變,尤其是當局嚴厲打貪,香港零售業亦恐難重拾昔日光輝。

  所以,因時制宜,周期性因素既不足恃,在結構方面作出調整,無疑是箇中必由出路。昨宣布的訪港旅客數字顯示,今年首4個月的內地客人次增加3.2%,至於非內地客則升3.3%,兩者皆錄健康增幅,反映本港客源正朝多元化方向發展,一扭過去為人詬病的過分依賴自由行旅客的模式。有鑒於此,伴隨訪港旅客組合的轉變,本港零售組合亦應同步改變。最近所現的商舖替換及減租潮流,正是一種有機的自我調整,體現了香港在滿足市場需要方面的靈活與彈性。

  除此以外,香港零售業還將迎來一個重大契機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大灣區重在「一體化」三字,這不單指經濟上的一體化,也在於人文生活上的一體化。的確,香港融入大灣區,既是勢之所向,亦是因勢利導。於此概念下,大灣區內的消費需求,在出入境管制上雖屬外在需求,但理論上亦屬於內部需求;隨着港珠澳大橋、港深廣高鐵等跨境基建陸續開通,區內往來必然更加暢旺,本港零售業實須作出相應的思維和策略轉變,好好把握這個大灣區一體化的龐大機遇。

  至於不斷提高香港旅游業的吸引力與競爭力,由加快迪士尼樂園的擴建工程,到改善啟德郵輪碼頭的營運及配套,以及進一步開發大嶼山的旅游資源,發展高增值旅游等,皆可望帶旺本港整體旅游零售行業。

  說到底,本港「購物天堂」光環已漸消退,畢竟聯匯制度下港元隨美元持續逞強,不單降低了訪客來港意欲,更驅使不少市民離港消費,加上舖租和人工大大推高了經營成本,單靠低稅或免稅已難確保「價廉」,凡此種種皆大大影響到零售業的競爭力;「物美」已作為香港的最大招徠,故此,接下來誠應在此方面多下功夫,必須推動結構上的轉型升級,旅業組合亦要致力促進多元化,特別是擁抱大灣區機遇。否則不進則退,拼輸性價比的話,香港零售業恐怕要遭區內城市迎頭趕過了。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