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粵港澳大灣區將以深圳為中心?

2017-05-31
来源:CricBigDataSZ

  在深圳,一系列關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熱議聲音蜂擁而出,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眾多重量級嘉賓為之站臺:包括大批國家商務部現任和前任官員、研究學者、招商局集團領導出席;深圳方面,市委常委、前海管理局一把手田夫 也親自出席并致辭,民間企業大佬則包括前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和中國光大集團執行董事吳少華。此外,參與主題演講的嘉賓則包括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北京大學教授陳可石等。

  僅從此次出席現場的嘉賓身份來看,已可見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力。

  從現場釋放的觀點來看,很多嘉賓也提到了,粵港澳大灣區是對標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等世界級灣區的大框架設計,而在這個大框架中,真正占領全球經濟的制高點則是深圳。

  確實,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以經濟主導極速成長起來的深圳,以開拓、創新、拼搏的深圳精神,僅僅用了三十年即完成了西方一些發達城市百年時間才做到的事情,因此被世人驚嘆為“年輕的世界級都市”,并成為灣區經濟的典型代表城市。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出及確定,都是環繞在深圳及周邊,這就再度讓我們對這個中國真正的灣區發展賦予更多價值性認識。

  目前全球公認的世界級灣區只有紐約灣、舊金山灣和東京灣。其共同特點是經濟高度發達、創新資源集聚、生活環境優質、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區域發展格局功能明確。

  2016年6月2日,港珠澳大橋最后一座巨型“海豚”鋼塔成功完成吊裝。(視覺中國圖)

  廣東的廣州、深圳等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粵港澳大灣區,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6672萬人,經濟發達活躍,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產業結構呈現高級化發展特征,初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區域合作進入深化升級階段,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廣義的“深圳灣”,應該是環珠江口的前海灣區,是“深-穗-港-澳”區域發展脊梁的樞紐地區,自西向東包括:澳門、珠海主城區、唐家灣、橫琴,廣州番禺、南沙,東莞虎門-長安,深圳沙井-松崗、前海-寶安,香港等,從而構成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空間。

  整個深圳比肩國際標準的規劃、連通世界的交通體系、起著“國際門戶”作用的地理位置、以國際標準定位的金融資源、比肩世界級的休閑資源,躋身國際水平的人居模式……尤其是深圳的城市發展重心從東一路向西漂移,空港經濟的飛躍、后海灣區的成型、蛇口港區的奠定、前海灣區的崛起,實質就是深圳灣區價值的飛躍性表現。

  對于前海灣區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大多嘉賓認為:在人類的歷史上,一個從0開始的城區,在短短10年、20年,而且大部分都不成功的,包括很多在中國大陸的都不成功。而前海作為一個從0開始的城區,發展6年在規劃、建設、企業引入方面取得如此不菲成績,這是前所未見的,對標曼哈頓絲毫不為過。

  正是如此,作為深圳未來三十年中心的前海灣區,作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重要支點、自貿區、深港合作區、超越曼哈頓的1200萬㎡商務體量、深圳地鐵11號線、1號線、5號線、12號線(規劃中),以及穗莞深城際線、港深西部快軌、寶安機場、濱海大道、沿江高速、深中通道、機場高架路等軌、空、陸等資源于一體的深圳前海灣,正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最完美的中心地段。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謀劃

资料图

  廣東發改委主任何寧卡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廣東團全體會議上建議,要重點從六個方面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逐條分析如下:

  1、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

  解析:誰的基礎設施體系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發展交通最有利于誰?這明顯是要補深圳的短板。香港有港珠澳大橋,廣州已經與佛山同城化,只剩深圳干著急。目前,廣東省已謀劃修建深圳經南沙到肇慶的高鐵,將深圳聯通貴廣和南廣高鐵。此外,深莞地鐵的開通以及深圳地鐵14號線延伸至惠州大亞灣,可以說,未來東莞就相當于以前深圳關外的寶安區,惠州則相當于以前深圳關外的龍崗區,這兩座城市將直接承接深圳溢出來的高科技產業,華為就是例子。而去年深中通道的開通,已使得深圳至中山只需半小時車程。這些都是對深圳地利的大改變,如果說,灣區需要一個高鐵樞紐來統籌,深圳的位置也是最佳的。

  2、打造全球創新高地,逐步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解析:發展科技創新中心,以誰為中心最合適?這一題的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說:“粵港澳大區建設要把深圳的創新活力、廣州的文化創意、香港的法制精神、澳門的娛樂休閑有機集合,令灣區成長為亞太地區經濟增長極。”而在創新方面,如果說自由的觀念體系是創新的基礎,不僅在珠三角,全國創新氛圍最好的城市也非深圳莫屬。

  3、攜手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

  解析:服貿自由化,很可能使得香港的特殊地位進一步喪失,港恐輸。

  4、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

  解析:高端制造業誰最強?還是深圳。隨便舉幾個例子,生物技術有華大基因,它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工廠;新一代信息技術有華為、中興等世界500強企業;新能源汽車方面有比亞迪,其余的高科技公司還有大疆、邁瑞、騰訊等。且留意深圳土地出讓不難發現,2017年大多的土地流出方向就是高新技術產業用地。

  5、形成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托,以南沙、前海和橫琴為節點的大灣區金融圈;

  解析:這里領導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金融要以香港為龍頭。深圳前海的定位是與香港合作的金融特區,按照官方的說法,需要建立總部區和金融改革試驗區。

  6、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

  解析:教育短板的地區將受益。長久以來,深圳都被外界吐槽是一座沒有文化底蘊,沒有一流高校(僅深圳大學小有名聲在外)的城市。如何應對?深圳政府的做法簡單又粗暴,我懶得自己打造了,直接讓那些一流的大學過來建分校區吧。我給你們一個南下的跳板,你們幫我培養高材生。目前,深圳即將建設及正在招生的知名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深圳校區、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校區、中國人民大學深圳校區、清華大學深圳校區、武漢大學深圳校區、上海交通大學深圳校區、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校區、北理莫斯科大學、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暨南大學深圳校區等。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