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干部盯梢媒体,还不如紧盯职责

2017-06-07
来源:华商报

  作者:杨鹏

  只要尽心尽力地履行了职责,满足了民生的要求,那么无论面对媒体、公众还是上级,自然能做到理直气壮、泰然处之了。

  6月6日,网络上流传的一份微信群聊天记录截图显示:记者在户县采访时,疑似遭到当地干部的“盯梢”,记者驾驶车辆的车牌号、就餐地点、行走路线被发到微信群里,提醒各位领导片长督促各村做好所有工作。事件发生后,引起强烈反响,涉及此事的人,昨日下午开始纷纷退群,传送记者行踪图片的人员,被户县政府相关部门调查谈话。

  从报道来看,户县此前曾多次被《每日聚焦》曝光,次次连夜整改。如此以来,户县肯定不愿意再在《每日聚焦》栏目里“抛头露面”了,这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盯梢”?真相还在调查之中,单单从常理常情上说,如果搞清楚了栏目组记者的实时动向,摸清了调查路线,就能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出了事也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也就可以大大降低被曝光的风险和几率。

  事实上,检查与反检查、监督与反监督之间的博弈,全国范围内也曾多次出现。即便中央巡视组也都面临被干扰、对抗巡视工作的麻烦,山西一位县委书记就曾将摄像头对准中央巡视组举报箱并派专人盯防。工作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但对一些官员来说,之所以盯防记者,很大程度上是害怕问题被曝光,害怕随之而来的严厉追责。

  某种意义上,相对封闭的微信群里的内部信息流到外界,应当算是一次“意外”。但也给新闻媒体提了个醒,一是需要持续地、踏实地、坚定地做好监督报道,二是面对基层超乎想象的“高度重视”,更需做足细节,谨防被“糊弄”、被蒙骗。

  眼下,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强调,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显然,媒体监督,恰恰是提升干部辛苦指数的一种有力倒逼。事实上,盯梢媒体,这不是公职人员的职责所在,把一天的注意力和精力都用在了盯防记者上,忙着相互间传递信息,或许,这一天的正事全都给耽误了。

  反过来说,如果把“盯梢”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细致、负责、严谨、上心”的态度和劲头,全力用在工作职责上,用在精准扶贫或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上,岂不是更好?只要尽心尽力地履行了职责,满足了民生的要求,那么无论面对媒体、公众还是上级,自然能做到理直气壮、泰然处之了。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