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務實破解「地從何來」的難題

2017-07-29
来源:香港商报

  本港私宅潜在供應再創新高,未來三、四年的供應量高近10萬伙,至於熟地供應量亦同創紀錄最多。相關數字,充分證明過去政府均不遺餘力地開拓土地;然而,接下來的問題是,香港未來還有多少新增土地供應?

  不必諱言,在發展與保育的矛盾下,香港土地開拓進程舉步維艱。不論在社區內增建房屋,抑或是移山填海,又或發展生態價值較低的綠化地帶以至郊野公園邊陲等,皆遇上不少的反對阻力。或許因此之故,近期社會出現了一些相對「天馬行空」的構想,例如在葵涌貨櫃碼頭的用地上蓋建屋,以及填平船灣淡水湖起樓,兩者分別便料提供數十萬個單位。然而,可能方案太過創新吧,坊間一時之間似未接受。惟問題是,大家又有否其他具建設性或更切實可行的拓地良策?住宅土地供不應求的問題,毫無疑問一直困擾本港;可惜,彷彿任何答案都此路不通,以致問題不但未有好好解決,且還不斷深化惡化,於是,市民居住質素自然無法改善,人均居住面積也當然持續縮小。可以預期,倘若情况無法逆轉,在用盡傳統辦法之后、又或其他辦法都逃不開反對聲音,實不排除將來還有更多更創新的所謂「天馬行空」開拓土地建議!

  除了增加土地供應,如何充分用盡每一塊土地及每一個房屋資源,也是增加住宅供應的另一出路。運房局局長陳帆早前說,會研究「七十二家房客」般的「同屋共住」模式,就是「地盡其用」及「屋盡其用」的一個辦法。昨日他透露,已有不少社會人士和志願團體主動聯絡當局,表示可提供財政支持和空置房屋,就相信有助紓緩當前居住困難的燃眉之急。事實上,坊間亦已出現一些「同屋共住」的住宅供應,加上院校宿舍從來一位難求,均證明相關居住模式絕對有市場需求,有迫切住屋需要及想獨立生活者實不介意與人共享房屋。除此以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競選政綱提出,會在政府用地上探討「一地多用」多層發展模式,也可望在有限的資源內爭取實現效益最大化。

  有調查顯示,只得1%市民認為現時乃置業良機,數字堪稱低無可低究竟這孰好孰壞?一方面,這說明市民入市步伐減慢,樓價升勢終於有望逆轉;其中,政府「辣招」固然有效遏抑需求,而美國經濟持續向好,昨公布第二季GDP增幅反彈逾倍至2.6%,亦令美聯儲的加息和縮表預期更加鞏固。惟另一方面,亦反映絕大多數市民根本無力置業,畢竟負擔比率已攀至66%,試問當前樓價還有多少市民能夠承擔?一個價格天高的樓市,或一個無法有效滿足置業需求的樓市,甚或一個不能解決社會住屋需要的樓市,試問這健康嗎?試問這可持續嗎?

  說到底,要確保土地供應步伐不現斷層,就必須理性務實地解決「地從何來」問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表示,正密鑼緊鼓成立專家小組研究未來土地供應來源,預料9月底前將召開首次會議,并謂即使外界的「天馬行空」建議小組亦會討論。的確,社會不能再坐視土地供不應求的問題;否則,香港人將來就非無山可行、又或無景可看,而是不得不風霜露宿了!

  香港商報評論員李明生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