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港交所交易大堂變身金融地標 10月紅衫仔成絕響

2017-08-15
来源:香港商報網

港交所計劃今年10月約滿後,把交易大堂從交易廣場撤出,結束交易大堂32年的歷史任務。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鄺偉軒報道:港交所(388)計劃今年10月約滿後,把交易大堂從交易廣場撤出,結束交易大堂32年的歷史任務。金融業人士認為,電子交易大行其道,出市代表已失去功能,股票交易改以「全電子」方式進行,只是早晚的事。

  不排除同區重置交易大堂

  港交所發言人表示,港交所展覽廳及交易大堂10月租約期滿後,將重新改裝成「金融地標」,用於舉辦儀式、展覽、會議及投資者教育活動。發言人又指,若券商仍對交易櫃齘有需求,會研究將之遷至中環鄰近地點,盡量減低交易大堂遷出對券商的影響。

  交易大堂於1986年「四會合併」後,屹立在交易廣場至今,曾見證「87股災」、1997年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海嘯、2014年「滬港通」及2016年「深港通」開通。交易大堂10月從交易廣場遷出後,意味「紅衫仔」(出市代表)在中環出沒的歲月,或會成為絕響。

  詹培忠:小貓三幾隻可撤去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

  至今仍有租用交易櫃台的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稱,「不舍得」交易大堂即將消失,但認為租用經紀日漸減少下,出市代表已失去作用。雖然港交所有意在中環其他地點重置交易櫃齘,但他坦言,重置後不會租用。

立法會前議員詹培忠

  人稱「金牌莊家」的立法會前議員詹培忠接受本報訪問時亦指,當前交易大堂只有「小貓三幾隻」,已失去地位,在時代進步下,港交所改變交易大堂的用途,屬無可厚非。

  蔡思聰:須訂後備交易方案

證券商協會前主席蔡思聰

  證券商協會前主席蔡思聰相信,港交所保留交易大堂至今,只是「保險需要」,但認為假若港交所要將股票交易全面電子化,必須訂下後備方案,確保在該所系統失靈時,仍可重回早年的「公開叫喊」(OpenOutcry)制度。

  資料顯示,交易大堂啟用初期,面積達4.5萬平方尺,早年每日在交易大堂出沒的「紅衫仔」數目,更多達近1000人。及至九十年代自動對盤(AMS)系統出現後,出市代表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港交所於2005年至2006年期間,大減交易大堂面積三分之二。證券交易櫃齘數目,已由2006年的294個,降至現時的62個。目前,日本東京及新加坡交易所,均已淘汰交易大堂。

  交易大堂印證光輝歲月

  交易大堂從交易廣場撤出,一眾經紀無不惋惜之餘,更勾起他們想起昔日在交易大堂的光輝歲月。有昔日經紀坦言,若要在早年的交易大堂生存,除了「醒目」,更要有人脈,方能在早年「亂中有序」的市場中生存。

  1970年代入行、曾於遠東交易所從事交易員的張華峰憶述,早年港股交易時的股票交易是「白紙黑字」寫在黑板上,「若沽貨,則寫在黑板;相反若有人接貨,則用粉筆刪掉另一交易員寫下的沽售紀錄。」他認為,早年的股票交易市場雖有點混亂,但從業員仍足以餬口,大家亦做得開心;今天電子交易的年代,勝在清楚,錯盤交易「少之又少」。

  經紀穿梭往來九龍會及金銀會

  證券商協會前主席蔡思聰,在1970年代「四會」未合併前只有十多歲。他回憶「七三股災」後,不少證券行從中環、上環遷出,在股票要實物交收的年代,不少經紀要從當年九龍會(即現時萬邦行)及金銀會(即現時怡和大廈)門口穿梭,當時尚未有經紀牌照的他,便在這種環境成長。

  立法會前議員、今天貴為「金牌莊家」的詹培忠憶述,要在「寫黑板」年代生存,既要「醒目」,亦要記性好,並且在交易大堂有知名度,方可取得生意。

[责任编辑:吴梓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