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中国民乐奏响乌兹别克斯坦:语言不通但音乐无国界

2017-09-15
来源:澎湃新闻

  廖阳

  8月底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东方旋律国际音乐节”演出,大概是上海文广民族乐团外访演出里,最辛苦的一次。

  成立于1997年的东方旋律国际音乐节,常驻乌国古城撒马尔罕,每两年办一届,从第一届三十多个国家参加,到今年六十多个国家加盟,俨然已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民族音乐节之一。

  乌兹别克斯坦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国,有2500多年历史的撒马尔罕则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为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今年8月,上海文广民族乐团把中国民族音乐带到了这里。  

 

  乐团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上海文广民族乐团此番出动了十人的小分队,因为没有直达飞机,他们先是乘机到乌国首都塔什干,再转机至撒马尔罕,坐了两小时火车,才跋涉至最终的演出地点——列吉斯坦广场。一路上,笨重的乐器和行李都靠乐团人工搬运。

  列吉斯坦广场建于公元15-17世纪,由三座神学院组成,高大壮观,气势宏伟,民乐团的音乐会正是在这个古广场上奏响。

  东方旋律国际音乐节的演出持续了好几天,从早演到晚。民乐团的音乐会定在8月27日晚十点,而下午两点,乐团就已开始走台和调试乐器了。

  团长凌梅芳还记得当天温度高达三十六七度,下午两点正是热度最高、紫外线最烈的时候。

  “广场上空荡荡的,乐器暴晒在太阳下损伤很大,我们就撑着伞给扬琴遮阳,用布给古筝挡荫。”暴晒后,很多乐器的音都不准了,尤其是有144根弦的扬琴,每一根都要细细调试,调到最后,其他乐器都在一个调上,扬琴的音始终是低的,花了很大功夫才调出原来的调性。

  当晚,民乐团的曲目以江南丝竹为主,《行街》《欢乐歌》《欢乐的夜晚》……广场上坐了数千观众,尽管语言不通,但音乐是无国界的。

  和国人的正襟危坐相比,当地观众热衷互动,很会调动气氛,“音乐和节奏一起,有些人就跳起来了,还拉着边上的人一起跳。”

  凌梅芳说,当下的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干净,人很朴实,待人也极为真诚,“知识分子能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他们存在的距离。”

  为迎接各国音乐团队,撒马尔罕派出了最高规格的接待力量。接待中国乐团的是一个三人小组,组长是某医学院副校长,曾有美国留学经历,另有两位翻译,其中一位是当地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曾有在北京留学的经历。

  一路走下来,凌梅芳发现,中文在乌国颇受欢迎。在撒马尔罕,她遇到了一个正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研的本地女孩,“她觉得上海非常国际,非常时尚。”

  有意思的是,在撒马尔罕的宾馆,民乐团又遇上了一位曾在孔子学院学中文的男服务员,而在撒马尔罕的集贸市场,也有一个摊贩在孔子学院学过半年中文,直接可以用中文和他们交流。

  转道塔什干回国时,有两个女翻译陪同民乐团。大三期间,她们都申请到了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去天津留学了一年,中文说得非常地道。

  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在的“一带一路”,无论是高层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凌梅芳表示此趟出行,印象最深的就是,乌兹别克斯坦人都有兴趣去接触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