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經常出現迫爆場面。資料圖片
【橙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即將公布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醫療政策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政府統計處最新的人口推算顯示,至2043年本港人口將升至822萬,在未來20年人口老化加劇,到2036年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將有237萬,較現時增加一倍。
人口老化無可避免加重公院負荷,而今夏流感高峰期,急症室長期迫爆,非緊急病人輪候時間長達8小時,公立醫院病床佔用率持續逾100%,顯示公營醫療系統已難以應付社會需求。
林鄭月娥早前透露會集中處理基層醫療、加強預防教育工作。關注病人權業團體和醫護界認為,推動基層醫療方向正確,長遠有望減少市民動輒到公立醫院求診情況,但政府推動基層醫療要投放新資源,不應減少現時對公院的撥款。
長期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政府過去將醫療政策集中放在治療方面,提倡預防的基層醫療長期受到忽略,很多研究已指出,做好基層預防疾病工作,提升大眾對健康的認識,做到病向淺中醫,控制好慢性疾病病情,長遠能有效紓緩市民入院求診、看專科的需求。
香港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圖:文匯報
彭鴻昌說,隨著人口增長和老化,醫療開支負擔日益加重,政府推動基層醫療,已是刻不容緩。林鄭月娥事實上對基層醫療的重要性,並非一無所知,她曾於1990年為基層健康服務工作小組撰寫《人人健康,展望將來》報告書。「如果施政報告能夠為發展基層醫療定一個務實方向,能與民共議,可以講係行出咗一大步」。
彭鴻昌認為政府要投放額外資源推動基層醫療。圖:文匯報
醫療政策長期失衡
「政府應該教啲人點先可以唔睇醫生,而唔係下下叫人睇醫生,咁搞多多資源都唔夠。」香港護士協會主席李國麟亦認同,《施政報告》應對基層醫療著墨多一些。
他說,現時醫療政策模式長期失衡,只著重醫病求診,而理想的醫療政策模式應該是,第一層做好預防疾病工作,第二層做篩驗,第三層才是入院求醫。
李國麟說,政府可以在社區推動基層醫療,安排醫護人員等替市民做初步檢查,教導預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措施。醫護人員同時篩選出一些易患某類疾病的高危人士,做進一步檢查或注射疫苗,減低發病率,這樣便可以減少日後入院求醫機會。
醫管局現時每年獲政府撥款約500多億元。圖:星島
現時政府每年給予醫院管理局的經常性撥款約有500多億元,佔GDP約17%,而這筆經常性撥款當中只有約7至8%是用於預防疾病工作。
彭鴻昌認為,公營醫療服務不足,市民輪候時間長,醫護人手長期短缺,若政府還要發展基層醫療,無可避免要增加投放新資源,而不應從現時撥款抽調,他推算醫療開支要增加到佔GDP約20%,才可以有效做到推動基層醫療。
身兼立法會衛生服務界議員的李國麟指要推動基層醫療,在初期階段,政府無可避免要增加額外開支,但這些開支是值得投資,因為若預防做得好,有助提升全民健康,而能在社區為病人作及早診斷,長遠也有助減少病人到公院的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