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做好頂層設計 發揮港珠澳大橋效益

2017-12-02
来源:香港商报

  港珠澳大橋主要工程今年底即將完工,當局指希望能盡快通車;屈指一算,現在距離大橋竣工日期,其實只餘不足30天時間,不過,大橋許多細節安排尚未敲定。民建聯昨便提出四項建議,提出宜在通關安排、口岸規劃、周邊交通配套等作出配合,使運輸效益相得益彰。的確,港珠澳大橋啟用在即,這已是一個既定事實,所謂「大白象」之爭無疑於事無益;所以,接下來最重要的,乃爭取將大橋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做好頂層設計,好讓更多人車受惠到大橋之便,從而將港珠澳三地的協同效能發揮出來。

  大橋的通關規劃,便為頂層設計的重中之重。這可分開質量兩個層面來談。質的方面,乃指大橋收費安排。在爭取更多人車使用大橋的前提下,相關收費固然是愈低愈好,特別是與海路運輸比較要有足夠競爭力;然而,亦有意見認為,考慮到大橋的建築及營運成本,費用又不宜訂得太低——到底,有關方面應該如何平衡?這固然是關系大橋最終人車流量的一大因素了。只是有一點必須釐清,有鑒於大橋還可產生龐大社會經濟效益,其中愈多人車使用大橋,所帶來的整體效益必然愈大;故此,盡量將大橋收費降到最低,正是題中應有之義,唯有如此大橋效益才可最大化,反過來,純以大橋本身的財務收支來作審視,這種看法則肯定不夠全面,各界在討論大橋收費時必須注意。

  量的方面,如前所述,爭取愈多人車使用固然愈好,惟同一時間,也應切實考慮香港交通系統的承受能力,以免內地大量汽車蜂擁來港以致癱瘓路面,因此,大橋難免要有配額制配合。當中,針對利便港珠澳居民的日常往來,最大程度地降低跨境持有和租用物業、以及有跨境上班證明的人士的配額門檻,就有利加強香港與內地的融合及「一小時生活圈」的建設;除私家車外,當局亦宜最大程度地放寬跨境商業車輛的配額門檻,這對加強港珠澳之間貿易物流及其他產業的互聯互通,以至推動整個「粵澳港大灣區」的交流合作等,都是挖盡大橋經濟效能的必然之舉。此外,在配額限制之上,就「一次性配額」安排盡可能以最短時間回應相關商客和游客的來港申請,例如提高每日配額餘額的透明度,甚而引用創新科技及大數據等來提升服務,不單有助旅客更好安排來港行程,也有助於本港的出入境及運輸管理。

  與此同時,在大橋硬件配套方面,包括改善大橋、機場、人工島、亞博館、以及東涌區內的車流流動,還有提供充足的車輛泊位等,凡此種種都不應輕易忽略。

  說到底,港珠澳大橋一直好事多磨,蹉跎至今終於竣工在即,爭取大橋早日開通,爭取大橋效益最大化,都必須快馬加鞭、做好頂層設計,不容許再有任何不必要的耽誤。在確立大橋制度安排方面,亦宜以理性務實態度拆牆松綁;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過去已夠折磨香港,難道連港珠澳大橋亦要建而不通,甚至通而不順才最符合香港整體利益嗎?相信聰明的香港人,一定找到充分善用大橋的辦法。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责任编辑:吴梓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