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大灣區發展 劉遵義VS唐傑:不問GDP 問創新

2017-12-16
来源:香港商报

 

港珠澳大桥于今年七月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历史性地将香港、珠海、澳门连在一起。新华社

  日前,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舉辦「灣區發展與中國經濟」論壇。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深高金理事長劉遵義教授和原深圳市副市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唐傑分別發表了專題演講並與本報記者問答互動。

  劉遵義希望十年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能夠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港深合作打造集「硅谷+紐約交易所+納斯達克」於一體的經濟圈,成為全球創投中心、再保險中心。唐傑建議粵港澳灣區建設應破解行政分割難題,打破GDP論英雄的慣性思維,營造開放的灣區創意合作城市群。 香港商報記者 齊曉彤 鄧建樂

图为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深高金理事長劉遵義教授。

  1  冀高科技助力灣區四通

  劉遵義提出,要把大灣區打造成一個服務全國發展的基地。現在粵港澳大灣區裏東部的發展很快,西部發展相對緩慢,他希望大灣區倡議可以促進東西部聯合發展。大灣區有6000多萬人,人口規模與英國相似,但現在的GDP僅僅是英國的一半。他認為,展望未來,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10年之內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將會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人均收入水平可達到4萬美元以上,這正是現在香港的人均收入水平。

  劉遵義認為,東京灣、三藩市灣和紐約灣這些成熟的大灣區均具備四通的重要特性,即商品與服務的流通、人員的流通、資金的流通和信息的流通。香港、深圳、珠海、澳門4個機場地理位置非常近,可分別進行國際、國內、快遞、與私人飛機機場的重新定位,減少競爭內耗,提高人流、物流效率,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一大挑戰。未來也可以先把大灣區建成一個試點自由貿易區,嘗試怎樣才能實現四通。試點成功後,再擴展至整個廣東省以及全國。對此,他認為高科技可在促進四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劉遵義反對目前內地各個城市間展開的總部經濟落地競賽,他認為各地政府為了爭取多一些稅收,滿世界尋找大企業落地在自己的行政區域,完全不必要,應該按照一家公司實際經營的地域而非總部註冊的地域納稅。

  家庭消費增長潛力巨大

  劉遵義就全球與內地經濟的發展趨勢做了回顧和展望。他認為2010年以來,國際貿易不再是推動全球與內地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GDP增長率已經穩定下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也一直在下降,未來中國經濟將主要依靠內需。

  中國家庭的消費能力相當高,過去一段時間的數據顯示,家庭消費增長率是GDP增長率的1.5倍,這意味著家庭消費雖佔GDP的比例還不夠高,但是增長潛力巨大。

  從股票的交易量和市值來看,近幾年,亞洲的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大幅度升高,並且已經超過了歐洲股票市場的總市值。有數據顯示,到2021年,亞洲的財富即將超過歐洲的財富。劉遵義認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歐洲財富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亞洲財富積累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這表明亞洲具有很大的投資購買力,相信再過5年,亞洲的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可能會超過美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

  2  建成創新風投樞紐

  劉遵義認為,在美國,硅谷與128公路只是創新與風險資本的集中地,上市還需要去紐約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香港深圳一旦聯合起來就相當於把硅谷、128公路、紐約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都放在了一起,既能夠支持創新與風險投資的發展,又能為新企業上市籌資,這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希望今後全球的發明家有了新發明後,第一個想到的地區就是粵港澳大灣區,讓世界上最領先的創新、風險資金和創新企業都匯聚在這裏。一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國際創新與風投樞紐,就有先發優勢,其他地區很難追趕上來。

  大灣區是「一帶一路」中很重要的中轉站,香港可以發展成為專門「一帶一路」提供籌資工作的金融、資本與債券市場。發展「一帶一路」首先要增加各地區的連接性,第一步便是發展各地區的基礎設施,這些項目的回報期限很長,僅靠貸款支持是不夠的,一定要用長期債券的方式提供支持。因此香港要成立一個活躍與高流動性的長短期債券市場。

  須港深政府通力合作

  從資本市場來看,香港應當發展成為全球性的股票市場,既面向國內與國際的投資者,又要面向國內與國際需要籌資的企業,全球的投資人都能在這裏買到心儀的任何國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全球的企業都能在這裏籌到資金。

  劉遵義強調香港與深圳前海可以搭建區域性的國際再保險中心。中國對保險的需求非常大,而且增加得很快,中國需要開展再保險業務,可在前海建立全國的再保險中心。再保險業務既需要有肯冒險的資金,又需要有成熟的法治環境和快速的賠償機制,香港完全具備成立這些市場環境和法制基礎。所以促成前海和香港合作,這將是一個非常大的商機。再保險中心的建設需要政府的通力合作,尤其是香港、深圳政府要加強合作。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中央政府要大力支持,要將再保險業務留在國內,不要讓倫敦和蘇黎世都賺走了。

图为原深圳市副市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唐傑。

  3  應打破城市行政界限

  唐傑教授透露,「粵港澳灣區」的概念最早是在2013年由時任深圳市市長的許勤提出的。因為深圳的土地難以為繼,需要有經濟腹地,需要灣區城市間的產業合作。現在,「十九大」報告已經把「粵港澳大灣區」正式上升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反映出廣東和全國的經濟發展要從單一城市走向城市群的內在發展需求。

  唐傑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依靠港口群發展的自然的概念,解決了一國兩制下國家規劃如何覆蓋香港和澳門的難題,是非常有智慧的處理方式。但同時唐傑明確警示:粵港澳大灣區畢竟面臨「一國兩制」和3個關稅區的複雜制度環境,大膽解放思想就可以得到多種解決方案,不能解放思想就會出現一國兩制做不通、3個關稅區也做不通的局面。

  廣東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85%以上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深圳廣州兩地的經濟總量佔比高達40%,但粵東粵西明顯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廣東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發展機遇。他個人不是特別贊同「2+9」的提法,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至少應該包括粵東和粵西。廣東經濟高度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珠三角也是要擴散的。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要重新構造廣東的城市格局。

  須合理分層分工

  未來引領廣東改革的核心是什麼?是創新,要打破目前廣東按照行政界限劃分產業的做法,不同的城市按照自己的行政層級不斷爭取資源是極不合理的,應進行合理的分工。各城市不能依靠行政資源將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全部抓到自己手上,比如港口資源。現實中,天然地理條件上粵東、粵西建港口很好,但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鋼鐵、乙烯、造船業布局在湛江、茂名會更合理,效率更高。

  無須過分依賴製造業

  唐傑認為信息革命已經改變了大家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全球大都市都經歷了一輪去製造化,加速發展數字經濟的過程。人工智能(AI)技術的高密度應用一定是在人口高密度的大城市,這已經成為現實。信息產業服務業高度集中於大城市、大城市走向數字化將是未來發展大趨勢。

  唐傑表示美國經濟走出衰退的核心產業是以高科技和數學人才為主導的50個先進產業,這些產業的就業人口佔比為9%,產出佔比約為18%,創造專利則高達80%以上。服務信息產業的軟件業的產出和就業遠遠大於計算機、半導體等硬件製造業。

  很多人認為華為公司搬遷到東莞的松山湖對於深圳的產業發展來說要大難臨頭了。唐傑認為,這是非常有害的錯誤觀念。華為終端由華為終端研發和華為終端製造兩個板塊構成,華為終端研發的產出是製造的3倍。其實美國位居前列的大都市製造業比重都不超過5%,紐約只有2%。但是紐約並沒有空心化,相反紐約的世界數字經濟中心正在迅速崛起,紐約城外的新澤西就是美國高端製造的集中地。

  4  港深合作:基礎研究+產業創新

  唐傑介紹說,過去17年間,中國正在從模仿者走向創新者,國際專利技術(PCT),從700件起步達到了約4.4萬件,即將超越日本。2017年中國將位列全球國際專利申請第二名。其中,深圳功不可沒,假如深圳是個單獨的知識產權辦公室,2016年就是全球第五,超過了英法的總和。毫無疑問的是,2017年中國在全球國際專利申請排名會成為第二位,而深圳會超越德國排在第四位。

  2016年深圳國際專利申請約是上海、廣州的20倍,去掉華為、中興等前10名大企業後,中小企業的專利數字還是廣州、上海的10倍。國際經驗表明,創新要素是高度集聚的。深圳正是在高速的產業轉換中成長為世界著名的創新中心。今天城市間創新能力的微弱差距,會讓20年後城市間發展的落差非常之大。

  唐傑認為深圳產業更新也帶動了人口結構的改變:「10年前,深圳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初中一年級,現在1500萬深圳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差不多是11年半了(高中二年級),10年後可能達到13年(大學一年級),這就是發達國家的城市水平。」

  深港合作高居全球第二

  世界經濟產權組織公布的一百個創新中心的合作城市群清單中,第一名是東京橫濱,第二名是深圳-香港,北京排名全球第七。唐傑分析認為,日本創意合作城市群相對封閉,基本是大阪、東京和名古屋3個城市的循環,而北京、上海的創意合作城市分別是美國的灣區、紐約。中國的創新合作更加開放,構成了中美科技創新的循環,未來有望更加開放、更加前端。

  唐傑認為,深圳的創新偏重於應用創新和市場拓展,善於把中國很多博士的「躺在抽屜」裏的研究成果發掘出來,將高端科技產業化,而北京的創新則更多是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深圳的專利技術很多,但科學底蘊方面還有差距,深圳依賴外來人才和外來技術,未來也需要有大量的基礎研究。

  而香港擁有世界優秀的大學,也有科研機構,但如何將優秀的科學基礎研究變成未來的產業創新,這是未來深港之間合作一個重要的基礎。

  值得警惕的是廣東創新力不足,唐傑參照張曉波教授關於區域創新分析與比較的研究成果後指出,2015年的數據顯示,全國創新排名50個城市中18座在江浙,廣東只有5個,現在的粵港澳大灣區扣除了香港和澳門之後的廣東,人均GDP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半,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可見未來的大灣區一定要分工、一定要創新引領,把製造、創新、總部分層,形成系統化,不要一擁而上。

  打破「GDP論英雄」

  對於各城市間打破行政分割,唐傑認為第一件事要學美國,美國60年前就不統計城市的GDP了,不知道也就不用再去爭,就不需要很多產業放在自己手裏做了,產業就會自動擴散出去了。

  深圳亦是如此,只有不關注,才能把產業放出去,城市也就調整了。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