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為高齡化做好長遠規劃

2017-12-30
来源:香港商報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羅致光

  2017年12月初,紫荊雜誌社來函邀請我分享履新感想和我的施政理念與目標。一如我在上任之初講過,雖然我在大學任教了三十六年,但多年來一直有參與不同的政府委員會工作,以及就廣泛的社會政策或社會福利議題進行顧問研究,加上曾經在立法會為社福界發聲,我深信這些經驗有助我更全面掌握各項勞工福利議題,做好政策制訂者的新角色。

  勞工及福利局的主要使命是保障勞工權益及改善弱勢群體的福祉。在勞工範疇,我們會持續促進就業,維持和諧的勞資關係,保障及改善僱員的勞工權益,以及促進工作安全和健康。在社會福利範疇,我們會貫徹各項扶貧、安老、助弱、家庭支援以及協助受助者走向自強的政策方針,建立關愛共融社會,亦會繼續致力促進本港婦女福祉和權益,及推行與人力策劃、職業訓練及再培訓有關的政策工作。

  人口急速老化臨挑戰

  香港社會正面對未來的兩大挑戰,即人口急速高齡化,及隨之而來的勞動人口下降,我們必須作出更好的規劃和準備,這亦是我上任以來一再強調要首要處理的工作。

  隨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士踏入老年,香港65歲以上的人口將會由2016年的116萬上升超過120萬至2036年的237萬,到2041年增幅更達2.2倍,而85歲以上的人口在這25年間將增加3倍,到2066年更將升至4.4倍。屆時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將由2016年的44.3歲上升至54.5歲(註:數字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我們更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並藉提升和推廣維持健康的措施,及早識別與介入等等,為長者帶來健康的晚年。政府委託安老事務委員會籌劃了《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當中指出在2016年有逾6萬名長者需要接受資助長期護理服務。假設能在多方面工作改善長者健康,估計到2046年有關長期護理服務需求仍將增加超過一倍。在《安老服務計劃方案》提出的主要策略方針中,我們希望透過加強發展社區照顧服務,以期達至「居家安老」和減少住院比率。

  事實上,絕大多數長者都希望在家中安享晚年,然而過往這方面的配套十分不足,因此今年施政報告除了提出一系列社區支援及照顧服務方面的新猷,更訂下社區安老零輪候時間的長遠目標,以彰顯我們的決心和作為對政府的鞭策。

  朝向這目標,其中兩個重要挑戰是增加用地和解決安老服務人手短缺的問題。我們必須以「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我們計劃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內重新加入以人口為基礎的安老服務規劃比率,亦會多管齊下增加人手,包括提供額外資源予資助機構,改善前線服務人員待遇;改善護理員工的工作環境以加強他們的工作滿足感;成立10億元樂齡科技基金,鼓勵安老服務單位購置科技產品,減輕護理員的負擔和壓力等。

  開發不同勞動潛力

  勞動人口收縮,特別是基層勞工數目下降,不單是安老服務的挑戰,也是整個香港社會與經濟的挑戰。我們須盡量開發和吸納不同的勞動潛力,例如仍活力充沛的較年長人士、婦女及料理家務者、有能力的殘疾及工傷康復人士、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人士等。勞工處會持續推行一系列措施,推動年長人士就業,僱員再培訓局亦會致力提供以市場導向、就業為本的培訓服務,以改善勞動人口的就業能力,促進善用和開發香港的人力資源。有見於很多家庭主婦表示,如果有合適的託兒和護老服務,她們會希望重投勞動市場。就此,我們已經就託兒服務的長遠發展進行顧問研究。

  當然,未來的科技應用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如何影響整體勞動市場的人力供求,如何達至適當平衡,亦是需要我們長遠思考和探討的,從而作好策略性的準備。

  首要處理取消強積金對沖

  人口高齡化引申出退休保障和長者貧窮問題。上屆政府就如何強化香港的多支柱退休保障制度,作出了全面的探討和建議。當中包括改善長者生活津貼,增設每月3435港元(2017年金額水平)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至到與坊間倡議的全民養老金水平相若。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在2018年中實行後,應可紓緩長者貧窮的情況。

  針對擁有一定資產的長者,例如有自住物業或是退休時領取了一筆公積金者,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繼推行「安老按揭」計劃後,亦計劃在2018年中,推出公共年金計劃,從而幫助長者把物業或積蓄轉化成穩定的每月收入。當這項計劃逐步推廣之後,連同高額長者生活津貼,低收入長者的數目相信會下降。

  與退休保障息息相關,又關乎勞工權益的另一項富爭議性課題,是取消僱主的強制性公積金供款與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的對沖,這亦是我上任後首要處理的工作之一。經過過去半年與各方的討論和努力,我希望稍後提出的修訂方案,會較為被勞資雙方接受,從而邁出改革的一步。

  在勞工權益方面,我是相信有空間做多一點,但亦要顧及僱主(特別是中小微企)的承受能力。未來,我們將會首先手改善有薪侍產假和產假,亦會繼續探討零散工的保障問題。

  改善市民福祉,為政者責無旁貸,但亦需要社會上更廣泛的參與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在改善勞工權益的議題上我們需要工商界及勞工界互諒互讓;在社福服務範疇我們更需要與非政府機構及公民社會建立更密切的夥伴關係。在未來四年多,我期望與大家攜手,一起實現我們的使命和願景。

  (轉自《紫荊》雜誌,2018年1月號,標題編者有改動。)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