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香港为啥没有修改充满殖民地色彩的地名?

2018-02-06
来源:观察者网

   香港为啥没有修改充满殖民地色彩的地名?  

500 

  维多利亚港

  1.香港遍地是英国地名

  曾经有一位朋友第一次去香港,那晚,漫步星光大道,夜色下的维多利亚港美轮美奂。

  突然,这位朋友感慨道:“这香港都回归20年了,怎么还叫维多利亚港?我们是不是收回来一个假香港?!”

  对此,笔者也有一些深切的感受。

  笔者曾经去过香港几次,大街小巷的一个个拗口地名,都是港英时期遗留下来的。

  香港经历了长达150年的殖民历史,以英国皇室成员、港督、殖民地官员、英军军官命名的街道有800多条,行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  

500 

  1990年有一神曲《皇后大道东》,这条马路就是以维多利亚女王名字命名的,只是女王和皇后的英文名一致,当时被误翻译成皇后大道。

  在中环核心段,有一个广场叫皇后像广场,原本立着一座维多利亚女王的铜像,以此庆祝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在这座遥远东方的殖民地炫耀着帝国的荣光。后来日军攻占香港,这座铜像和汇丰银行前的两只铜狮子一起运往日本,准备熔化了改铸成为武器。战争结束之后,铜像在一个工厂角落里被翻了出来,重新运回了香港,却没有回到皇后像广场,而是放在了维多利亚公园。  

500 

  乔治六世铜像。

  不过,在离皇后像广场不远的香港动植物公园,立着乔治六世的全身铜像,显得格外高大。这个人就是《国王的演讲》中的那个主角,回归了20年,他依然站在那儿显露神气。

  再比如,我们乘坐山顶缆车,中途会经过坚尼地道站、麦当劳站、梅道站、白加道站四个站点。别认错了,这麦当劳可不是快餐店,而是港督。这四个名字中三个是港督,另外一个是驻港英军司令,他曾担任过署理港督,还是港督的岳父。他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秘书,后来那秘书当了港督。

  对此,著名军队学者金一南认为,香港问题的关键是“去殖民化”的工作长期以来都没有做好。

  他说,“去殖民化”和“一国两制”完全是两回事。世界上,任何一个曾经被别国进行过殖民统治,重获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大量、细致的“去殖民化”的工作。看看印度的“去殖民化”,看看韩国的“去殖民化”,你再看看老蒋到台湾后所进行的“去殖民化”。印度独立后,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等城市,全部将名称由原先的英式拼法改为印式拼法。而在回归后的香港,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动作。“维多利亚港”,今天还叫“维多利亚港”。“麦理浩道”,今天还叫“麦理浩道”。香港的行政体制、司法体制、教育体制、学校教材,我们一项都未触及。

  2.和平交接是香港未改地名的直接原因

  其实,在历史上,香港都有过几次地名的更改,而这些更改无一例外都是战争导致的。

  第一次,是两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得英国人相继占领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建立殖民统治,并使用皇室成员、港督、军官等重新命名香港各地名,树立各类铜像。香港老百姓每天都要接触这些地名,潜移默化中会产生对殖民者的臣服之心。

  第二次,是在二战期间。1941年日本通过“十八日战争”占领香港,随后就进行了一系列殖民化改造。他们以天皇年号纪年代替香港沿用多年的公元纪年制度,将大量街道名称改为日本色彩名字,将天皇寿诞等日本庆典节日定为香港假期。  

500 

  修改地名告示

  1942年4月20日,香港占领地总督矶谷廉介发布“第十二号公示”,宣布更改第一批地名,将香港、九龙20多处街道、广场、地区换上日化名称;8月8日,所有招牌或街头广告的英文,全部被涂抹改换或拆除,目的是“为清洗从前英夷据治下所遗留之污点”。

  这次改名,所有的“道”改为“通”,“街市”改为“市场”。香港最高峰“太平山”改为“香之峰”,“快活谷”被称为“青叶峡”,“坚尼地城”改为“山王台”,“昂船洲”易名为“向岛”,等等。

  而那些以英国皇室、总督等命名的地名,也遭到了修改。比如,“皇后大道”修改为“明治通”,“干诺道”修改为“佳吉通”,“坚尼地道”修改为“东大正道”,“德辅道”修改为“昭和通”。这些地名,都是为了向日本的天皇和英雄们致敬。他们还着手修建神社,在港岛金马伦山兴建忠灵塔,用以纪念攻港阵亡的日军将士,但直到日本战败都未修建完成。  

500 

  香港“重光”典礼

  第三次,则是二战结束、日本战败后,英国人重新占领香港,即所谓“重光”。1个月之后,英国人就将日文木路牌以及炫耀日军功绩的日文木牌全部拆除,并钉回原本街名的铁质路牌。那座没有修建好的忠灵塔,也被炸毁。

  至此,日本占领香港的最为外在的痕迹,被一抹而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而1997年中国政府收回对香港的主权,这是世界上首次采取“一国两制”方式来处置殖民地的归属问题,没有先例可循,也难以预测到回归之后发生的事情。

  与通过战争夺取一地、或者通过革命颠覆政权的强力颠覆模式不同,中央政府在香港回归以来,除外交、国防及基本法修改解释权、重要官员任免权外,把绝大部分的权力都让渡给特区政府。

  香港回归20年来,除了在涉及政制改革、居港权等问题进行释法外,中央保持了高度的克制,不干涉特区政府的具体运转,对现行的司法、教育、宗教、新闻文化等领域也未作任何重大调整(换句话说,也缺乏有力的支持力量和方法手段)。这使得大量具有浓郁殖民化色彩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而各种英国皇室成员的塑像依然矗立在香港各地。

  3.特区政府和驻港部队在去殖民地化上采取了一些行动

  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特区政府有没有进行过去殖民化呢?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法律和行政的层面,特区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去殖民化的努力。

  最外在的表现,是香港各类政府机构中,名称发生了更改,皇室标志被取消,英国人的各种画像、指示等被撤除。比如,“英国皇家警察”的名称被更改,皇冠等标志被撤除。  

500 

  根据《基本法》,香港对法律进行了适应化。在香港回归当天,临时立法会通过《香港回归条例》,规定对香港原有法律要作符合基本法的诠释。这包括在任何法律条文出现的对英女王、皇室、官方、英国政府或国务大臣或“相类名称、词语或词句”的提述,须解释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或其他主管机关,或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提述;对枢密院的提述,须解释为对香港终审法院的提述;对香港总督的提述,须解释为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提述;凡名称中包含皇家一词的政府机构,须理解为犹如皇家一词已被删去,及提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相应政府机构。

  还有,就是香港公务员心态的转变。据一名前港英政府司长回忆,他们上班时会收到伦敦发来的传真,上面写满了当天要进行的工作,然后他们会按照伦敦的指示工作。回归后,按照港人自治原则,他们工作的自主性更大。

  此外,驻港部队对充满殖民地色彩的军营名称进行了修改。

  2000年5月,新华社发布消息《驻港部队部分军营更改名称》。时任新闻发言人冯巍指出,驻军进港以来,有关军营改名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和传媒的广泛关注。经认真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军营名称的更改方案已定。更改名称涉及8处军营。

  其中,威尔斯亲王军营改为中环军营,威尔斯亲王大厦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厦。

  威尔斯亲王即著名的超长待机王储查尔斯,他于1979年3月出席了驻港英军新大厦的揭幕仪式,因此该军营和大厦即以他来命名。驻港部队进驻后,还以王储来命名显然不合适,所以改名是必然的。

  皇后军营改为正义道军营。

  这个很好理解,皇后军营,以维多利亚女王来命名的。

  般咸阁军营改为西区军营。

  般咸是港督名字,当然要改。

  奥士本军营改为九龙东军营。

  奥士本是二战期间,支援香港的加拿大援军的一名准尉,为救人而去世,为纪念他而命名了奥士本军营。香港回归前,奥斯本的铜像由军营迁移至香港公园。  

500 

  驻港英军的尼泊尔雇佣军接受检阅。

  石岗军营的婆罗洲军营改为石岗军营北营﹔石岗军营的马来亚军营改为石岗军营南营。

  这两个军营的旧名称,都是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而且军营里曾驻扎有驻港英军的尼泊尔雇佣军。

  稼轩庐军营改为新田军营。

  这个军营的英文名称,是Cassino Lines,用于纪念二战期间发生于意大利的卡西诺之战,以前也以尼泊尔雇佣军为主体。

  大澳海军观察站改为大澳军营。

  可以说,驻港部队经过这次改名,以及此前的将英军留下的酒吧改成官兵阅览室,教堂变成学习室,在军营内把曾经殖民统治的痕迹荡涤一空,完成了彻底的去殖民化。

  4.香港老百姓是否支持改名?

  如果我们在香港组织一次调查,看老百姓是否支持更改现有地名,彻底去除殖民地化的痕迹,我推测结果是——不支持改地名的肯定占大多数。

  这其中,有复杂的原因。

  原因一:生活便利。更改地名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如果对香港的殖民化的地名进行彻底更改,光是刊登告示、制作路牌、更改公文投递地址、更换身份证居住地等,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老百姓是否愿意承担这种复杂呢?他们可能认为,现在这样挺好啊,为啥找这个麻烦?

  原因二:人口。在香港人口中,在国共内战及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中逃港者占据不小的份额,他们固守着反共立场。对于有些“遗老”及其后代来说,宁愿在英国人统治下生活,也不愿意在中共管辖下生活。

  原因三:传媒。香港媒体向来打着“舆论自由”的旗号,但是在港英时期,他们敢批评中小官员,却从来不敢批判港督及其背后的英国宗主。相反,传媒上关于内地的报道,大部分是负面的、灰暗的,夹杂着很多政治谣言。在长期正负两极化的舆论基调下,民众愿意选择“光鲜亮丽的皇室”,还是“灰头土脸的土共”?答案可想而知。  

500 

  旺角暴乱

  原因四:教育。香港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大部分控制在亲西方的宗教力量手中,学生从小开始就接受西方的教育方式,大学大部分使用英文教学,在本地拿到本科学历后,很多人以到英美读个大学为荣,这样回来也很容易进入大公司、拥有高薪。长期的英式教育,使得香港的群众对西方文化有心理上的亲近,也愿意保留英式的地名。漫步香港街头,各种书摊上很多反华的书籍公然叫卖,在某大学旁边的一个大型书店里,更有一片专门的区域出售各种反华书籍。

  原因五:民粹主义盛行。不可否认,民粹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已成一种趋势,香港也不例外,突出的表现是本土思潮、乃至“港独”思想。比如,很多香港年轻人抵制普通话、简体字,要求“捍卫”粤语、繁体字作为“正体字”的地位。他们心心念香港曾经的繁华,又不愿意接受香港逐步被一些内地城市超越的现实,把一切不如意都归结在主权回归之上。他们本能地抵制任何对旧有文化的改造、旧有建筑的拆除,比如于2006年发起的“反中环天星码头拆迁”事件。他们打着“拒绝洗脑”的旗号,发起“反国教运动”,致使中国历史在香港教育中只是一门选修课。这些年来,香港青年的政治倾向更趋激进,还呈现出低龄化倾向,频频成立“政党”、发起各类暴力事件。可以想像,一旦启动修改地名活动,必然会遭致青年团体以“捍卫香港共同记忆”的名义进行反对。  

500 

  麦理浩径沿途风景秀美,保护良好。

  原因六:殖民统治术。与那些充满血与火的残酷殖民统治相比,英国对香港的统治是一种更为厉害、高明的驭心术。他们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廉政公署清理吏治,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推广新式生活方式。实事求是地讲,如果离开了英国殖民,香港很难从当年的小渔村发展为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比如,现在香港人周末去行山,走的是麦理浩径、卫奕信径、卢吉道,这些都是这几位港督在任时主导修建的,今日香港老百姓依旧能感受到昔日的统治者带来的“福利”,因而很难从主观上去与过去彻底告别。

  当然,还有很多原因,都构成了今日香港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特殊的民意基础。因此,靠香港主动更改这些地名是无法实现的。

  5.出路在何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功。香港主权回归20年,但人心回归依旧任重道远。这其中,既有外部势力的插手干预、兴风作浪,也有我们自身充分信任、自缚手脚,还有大的形势与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香港社会自身所固有的惯性。

  要彻底去除香港的殖民地痕迹,笔者感到可采取的路径有以下几种:  

500 

  辽宁舰访港

  一是法律手段。可以考虑通过人大立法或者释法的形式,对修改地名、去除殖民地色彩提出明确要求。但在现有条件下,这一条较难实现。还有就是,香港要抓紧推进23条立法。

  二是去殖民化教育。重振香港社会凝聚力,激发社会活力,在教育体系中推行“去殖民化”是特区政府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要强力推行新教材,无条件接受以国家体制、宪法、国旗、国徽、国歌等为内容的基本国民教育,强化香港居民的国家认同感。  

500 

  香港中学举行升国旗、区旗仪式。

  三是塑造好祖国大陆的形象。采取多种手段,更加积极主动地宣传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同时扩大陆港交流范围和频率,让更多的港人走进内地,实地感受内地的巨变,从而对祖国母亲更加亲近。

  四是深耕传媒、法律等领域,不断扩大爱国爱港力量的版图,改变当前我们在这些领域的弱势地位。

  最根本的是,我们要发展得既比香港更好,还要比西方世界更好。等中国彻底超越西方的那一天,这些地名还会是障碍吗?或许到了那时,是他们主动要改名、全面融入祖国,以成为一个“中国化”的城市为骄傲和自豪呢!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