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模擬圖。資料圖片
【香港商報网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網昨日發布消息稱,2018年4月1日8時,天宮一號運行在平均高度約167.6公里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約161.0公里、遠地點高度約174.3公里、傾角約42.70度),預計將於北京時間4月2日由新西蘭上空進入大氣層燒毀。
快讯 | 刚刚,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烧毁
新华社记者2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天宮一號重逾8噸,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先后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完成各項既定任務,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歷史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如今已在太空飛行約6年半。
中方保持信息公開透明
歐洲太空總署預計,天宮一號將於本港時間星期一早上10時前后約7小時重回大氣層,墜落位置在北緯43度至南緯43度之間,範圍包括中國、美國、南美洲、非洲、歐洲南部、澳洲等大部分地區,歐洲太空總署認為,天宮一號重返大氣層將會燒毀,只有1成機會會撞落地面。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和專業機構此前分析,預計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在3月31日至4月4日之間。中國載人航天官方網站從3月14日開始,已把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軌道狀態由每周公告改為每日發布。
3月30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中方一直按照相關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處理此事。中方已多次向聯合國外空司通報有關情况,保持信息公開透明。中方也會視情在必要時與有關國家進行溝通。隨著天宮一號可能進入大氣層時間的臨近,中方也會根據需要調整向聯合國外空司通報信息的節奏。
德國雷達站拍攝到天宮一號墜落過程中的畫面,德方稱這是天宮一號墜毀前世界上惟一的一段的雷達影像。
仍可精確測量出運行軌跡
隨著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的預測窗口關閉越來越近,有外媒表示懷疑中國航天部門可能失去對天宮一號的控制,并對天宮一號超期服役、墜毀原因等提出質疑。
對此,內地媒體昨日報道稱,天宮一號不同於流星或隕石,中國能夠通過地面測控系統精確地測量出天宮一號的運行軌跡,通過計算精準預測出它的再入速度和再入角等信息。同時,天宮一號的構型及組成是已知的,能夠計算和仿真出天宮一號進入大氣層之后每一步的燒蝕、解體情况。
同時,全球各主要大國的航天器超期服役的情况并不罕見。由於成本極其昂貴,各國對在軌航天器的使用原則很少有「到預期壽命即終結」,一般都是「壓榨出最后一點剩餘價值」,中國也不例外。天宮一號墜毀的原因主要是燃料耗盡、使命完成以及清理軌道資源。
危害航空及地面可能性極小
在距離地球表面300-1000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運行著空間站和各類衛星等航天器。這些航天器在完成自身使命或報廢失效后,都將離開運行軌道并最終再入大氣層。天宮一號就已經處於這種軌道衰減階段。根據嚴密監視和科學計算,天宮一號大部分器件將在返回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對航空活動及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極小。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是一個逐步降軌的過程,并非自由落體。
地球表面70%被海洋覆蓋,航天器的殘餘碎片落向人口密集地區的概率更是非常小。事實上,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約有15000噸以上的人造航天器殘骸落回地球,但從未傷害到人口密集地區的居民。
據中國載人航天官方網站介紹,根據粗略估算,在流星雨爆發時段,每小時約有1000-20000顆隕石落向地球,而普通人被200G以上的隕石砸中的概率是7億分之一;作為對比,普通人一生中被雷劈的可能性是1.2萬分之一。
太空站(艙)墜毀往事
●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80噸
NASA太空梭(內地譯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在重新進入大氣層時解體,機上7人全數罹難。美國電視台捕捉到太空梭碎片在美國南部上空燃燒的畫面,數以萬計殘骸散落在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
●2001年,和平號空間站,140噸
俄羅斯太空局「和平號」空間站1986年升空,引返時墜落在紐西蘭與智利間的南太平洋,燃燒的碎片劃過斐濟上空。
●1991年,禮炮7號太空實驗室,40噸
前蘇聯太空局禮炮7號太空實驗室1982年發射,因地球大氣阻力意外增加提早3年墜落,部分殘骸在阿根廷上空散落。
●1979年,太空實驗室,85噸
NASA太空實驗室1973年發射,美國第一個太空站,由於軌道衰減重新進入大氣層,但無法完全掌控墜落地點,最終墜落於澳洲,有些報紙媒體甚至提供數千美元獎金給發現殘骸的人。
【新闻鏈接】
中國航天員中心50周年實現載人航天9類技術突破
昨日,中國航天員中心迎來50歲生日,作為中國唯一從事航天醫學問題與相關工程技術研究的專業機構,該中心經過50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實現載人航天飛行9類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在突破這9類載人航天關鍵技術的同時,中國航天員中心還建成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航天食品與營養工程實驗室、航天員健康中心,參與了「火星500」國際試驗,組織了「綠航星際」4人180天密閉艙駐留等一系列大型科學試驗,也鍛造了一支高素質的航天員科研訓練人才隊伍,并開展了多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合作。
中國航天員中心表示,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
9大關鍵突破內容
●形成完整的航天員甄選訓練體系,建造航天飛行模擬器,甄選培養21名優秀航天員。
●建立中西醫結合的航天員健康保障機制。
●掌握航天飛行器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關鍵技術,實現航天員短期、中長期飛行的生命安全保障。
●自主研制出以「飛天」艙外航天服為代表的航天員系列化功能服裝。
●研制生產出6大類上百種航天食品。
●設計并完成近百項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為后續空間站建設和深空探測積累寶貴數據。
●提出飛行器設計和飛行試驗各個階段的醫學要求,全面建立了有害環境因素醫學評價標準和體系。
●設計了企鵝服、太空跑台等多項失重防護措施,有效減少太空特因環境對航天員的不良影響。
●創建航天工效學評價體系,確保了航天員安全、高效完成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