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飽受居住問題的煎熬,一時看不到盡頭,為解決房屋問題,政府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已展開公眾諮詢,提出18個選項供市民選擇,凝聚共識,為香港尋覓土地、興建房屋。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亦主動獻計,尋求短期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例如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昨建議,在早期公屋的天台及外牆旁加建預制組合屋,以便短期內增加資助房屋供應,冀可以起到即時紓困的作用,使居民有安居之所。其實,要紓緩當前香港居住難題,除了長遠拓地建樓,同時也要采取一切措施,短期加快增供應,爭取讓近水來救近火,以各種新創意開房源,讓土地使用效率大量地釋放出來,不啻是個務實的選擇,惟在巧心思以外,解困之道仍是盡快全力拓地,才是治本的王道。
樓價居高不下,導致市民尤其是年輕人置業困難,公屋輪候大排長龍,房屋問題已成困擾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之一。截至去年底共有逾28萬申請人輪候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為4.7年,不少基層市民遲遲未能上樓,只能居於籠屋、板間房、劏房等,這些住所條件惡劣,不僅面積小,衛生環境欠佳,消防安全存憂,租金還不斷攀升,變相迫使住戶愈搬愈細。此外,發展商因應市場需要而紛推納米盤,市民愈住愈貴,實際支出與生活質素卻不成比例,反映的是香港居住質素的下降,土地供應不足正是癥結所在。
在拓地建屋工作緩不濟急的情况下,為解房困,政府和民間正研發創意,計劃推出多項快速增加房屋供應方式,以換取足夠時間紓解樓荒。例如政府與社企研究打造「共用房屋」,實施「平租浻房」,興建貨櫃屋,設計「水管屋」等。最新的構想,是謝偉銓建議在現有合適公共屋邨以組合房建造方式擴建,據其推算,每間組合房造價估計只要約30萬至40萬港元,實用面積約為250平方尺,可以讓3人家庭居住最少30年,而且若一切順利,工程可以最快在3至6個月完成,粗略估計每年可以在合適的屋恏加建4000個單位。這些開拓性的思維如能切實推行,比任何增加土地供應興建樓房的方法更快速有效,不失為向基層提供過渡性居所,紓解燃眉之急的一條出路,也有助紓緩浻房租金上升壓力,廣泛惠及基層。當然,凡此種種,非屬上策,居住環境未必是最理想的,不過,開發土地的工作舉步維艱,而剛性需求又確實存在,且愈滾愈大,以上誠乃無辦法之中的辦法,不然的話,又何來供應去滿足需求。
社會就增加用地供應建立共識,實在刻不容緩。香港的房屋困局,正是由於過去一段時間,覓地建屋受到泛政治化和充滿猜疑的干擾,結果一地無成,更令問題惡化。如今全港土地供應大辯論開始,本是為打破僵局,營造最大公約數而設,不過從現實氣氛來看,對立情緒仍尖銳,例如粉嶺高球場去留爭議就出現肢體冲突,情况不容樂觀。土地供應大辯論能否、何時達成共識仍是未知之數,這對增供應的工作非常不利。從市民福祉着想,社會各界必須開動腦筋出主意,化解分歧,支持拓地建屋,共解房屋難題。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