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莫將引才與本地就業對立起來

2018-05-09
来源:香港商報

  文 |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為了配合發展創科需要,港府昨宣布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在先導形式下為期3年,首年最多輸入1000名海外和內地的科研專才。

  正如創科局局長楊偉雄所言,人才是發展創科的關鍵,全球都在爭奪科技人才,業界亦有強烈訴求,所以我們必須拆牆鬆綁。事實上,就似商品、服務均可自由貿易,人才亦不應例外;於今全球化環境裏,保護主義早就不合時宜,故步自封注定落後於人。貿易精髓重在「互通有無」,譬如香港缺乏天然資源,難道我們要堅持不假外求,拒絕輸入原料以至不惜餓死渴死?創科發展這方面就極之餓人渴人,特別是亟渴優質高端人才。

  無論量與質,創科人才長期供不應求,必然大大窒礙創科產業發展。去年底工總的調查便顯示,逾三成港企表示未能聘到足夠研究人員,每家平均缺員7人之多——如果說,香港的科技人員勞動力過剩,則必然無必要亦不應該輸入人才;不過,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窘局堪比「巧米難為無人之炊」。韓信點兵固然愈多愈好,但前提亦要有韓信此等大將方成;相較士兵,大將更是愈多愈好、以及愈高質愈好。香港院校的國際排名儘管不低,但對比計劃所涵蓋的世界首100所與STEM相關的大學,放眼世界無疑是網羅人才的更佳辦法。

  重要的是,輸入人才不等於打爛本地人的飯碗,兩者實非對立矛盾,而是可以互惠共贏的,引進人才除了有利「把餅做大」之餘並可「製造飯碗」。首先,頂尖人才得以來港發展,肯定有助拉動本地創科及經濟向前,因而間接刺激新的需求及就業機會。值得留意的是,計劃更規定每聘用3名非本地人士,就須聘用1名本地全職僱員和2名本地實習生從事與科技相關的工作,換言之,「3拖1+2」模式還直接保證帶來新崗位,兼而有益本地與外地創科人員交流成長。其實,港府從沒忽視培育本地創科人才,施政報告便提出系列措施,包括:創科局年內會啟動5億元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教育局亦會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投身研究工作的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還會以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先進製造技術的培訓,以及擴大「實習研究員計劃」讓更多企業和STEM畢業生受惠。

  進一步言,為了吸引人才來港駐港,政策放寬只是第一步,另外還須積極改善配套環境。在港派駐人員的生活成本昂貴,尤其是住屋開支嚴重高企,難免容易令人卻步。怎樣挽留人才長期駐港,而非來段時間就離開?相信跟大灣區一起合作及共享人才,應可作為當局的積極研究方向。

  說到底,香港的自由大門誠宜永遠打開,並盡最大智慧而非狹隘思維去正視問題。視乎自由市場的需要,將來擴大科技人才來港名額,甚而將計劃擴至其他行業,例如放寬非本地醫生、護理員等來港,亦應作為未來考慮之列。的確,香港引入外傭的成功經驗,絕對應該及可以複製到其他同樣存在勞動力問題的範籌。「輸入人才必不利本地人就業」——這是保護主義思考的盲點,我們必須突破!果如是,則無論對推動經濟抑或改善民生,都一定會帶來正面作用。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