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上圖)昨日在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金融危機已經十周年了,要開始總結,觀察這十年中金融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哪些有推進,哪些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周小川回顧說,金融危機爆發后,金融界和政策界就研究了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問題。「真正的共識是不可能達成的,最后是一種妥協。」周小川說。金融危機后的國際合作中在很多具體的問題上很難產生共識,周小川指出,即便是妥協,也可采用更多的方法,金融危機十周年了,傳統的經濟學寫文章的方法比較注重單變量的邏輯關系,關於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很多分析都只強調了某一條邏輯路線,實際上金融危機的發生很复雜,是多個變量決定的,需要向量的思維。
「我們的很多模型是描寫靜態關系的,但是危機的產生是由於某些小概率事件產生的,這個概率可能會變大,也就是尾部效應。但是從概率出發,又沒有全局性。也就是說傳統的思考模式和表達模式對於分析全球金融危機顯得有所不足,對下一輪如何防止金融危機就會帶來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尽量向向量分析發展。」周小川說。
「從10年金融危機總結中有很多可以思考和改進的方法,使我們沒有白白經過這個危機,使大家有新的題目可以研究。」周小川說。
中國資本市場存九大短板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在論壇上發言中指出,中國資本市場目前還存在總量小,交易所競爭力不夠,市場分割,發行機制不健全,退市制度不健全,上市公司整體質量和實力水平有待提高,證券公司綜合實力、競爭力較弱,投資者結構不合理,發展和監管的法律體系需要加強,九大方面的問題。
為此,黃奇帆提出,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多樣化的投融資工具,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投資者群體,切實加強資本市場的誠信建設,堅決打擊證券期貨市場違法違規行為,防範和警惕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觀點
朱民: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不足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表示,開放的核心是打造一個和國際接軌的國際化的中國的金融市場。目前,中國的國際化程度遠遠不能滿足或者不能符合現狀,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嚴重落后。
外資銀行占中國銀行業只有1.26%,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股票市場的股份僅有1.15%,外國的投資者在中國的國債市場、金融債券市場只占2.44%,外資在保險業占比也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朱民強調,中國的資本、效率還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周延禮:加大對互金的監管
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談及互聯網金融發展和風險防控時給出了三條建議。第一,要加強對互聯網交易的風險,從監管定位上來看監管部門要合理地處理好發展和監管的關系。第二,要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監管,要把監管資源向發現風險、防範風險、處置風險傾斜。第三,要發揮科技監管科技的作用,精準監管,要做到監管人員的監管技術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嫺熟地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改進監管方式。
陸磊:金融開放要注重金融基建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提出金融業對外開放要注重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革和創新源自開放,在面向新時代、在世界範圍內、在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進程中,我們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引進來走出去那麼簡單。隨着我們國家的對外貿易、投資和金融服務的穩定發展。內資金融業態的迅速成長,流動性的充裕,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全球性金融穩定,并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才是我們對外開放的重要命題。」陸磊說。
李揚:利率市場化不是「放松管制」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稱,利率是金融的基礎設施,作為一個網絡體系,它具有關聯性、复雜性和多樣性等特徵;利率市場化不能被簡單地歸結為「放松管制」,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率結構和市場化調控機制;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包括,全方位發展資本市場以形成資金的均衡價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