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學習深圳發展創科

2018-05-26
来源:香港商报

  方想

  正當國家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港府和社會各界亦厲兵秣馬,有意在創科發展大顯身手之際,鄰近的深圳傳來令人羡慕的消息:2017年,深圳的PCT國際專利的申請量已經達到2.04萬件,以一城之力超過德國(1.89萬件)和韓國(1.57萬件),是第二名北京(0.51萬件)的4倍左右,稱得上是中國的「創新之都」,創新指數更是位列全球第二。與此相對應的,是深圳享受創科紅利,GDP高速增長,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研發的中心,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典範。對香港來說,一方面必須承認技不如人,學習深圳長處,在創科方面急起直追,另方面應考慮用好近水樓台的優勢,進一步加強港深合作,尋求優勢互補,此為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的捷徑。

  學無前後 達者為師

  學無前後,達者為師。內地改革開放40年,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在很多方面受益於向香港的長處學習和借鑒。現在香港要發展創科,急追落後,學習目前居於超前地位的深圳,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而且深圳能給香港帶來的正面啟示不少。

  首先,政府的引導和鼓勵提供了重要助力。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900億元人民幣,GDP佔比提升至4.13%。香港雖然定下目標,將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GDP佔比由過去的0.73%,增加至1.5%,即450億港元,可相較之下差距仍然明顯。在科技創新領域,香港無論是政府支持還是企業自主研發,乃至風投支持,都不足夠,有指創新科技署向本港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每年500萬元恒常資助,但這些科研機構營運經費高達數千萬元,故科研人員仍需自行募集資金。

  反觀深圳,以中大深圳研究院為例,過去5年研究院分別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共逾2億元資助,研究項目更多達400項,深圳市政府亦資助研究院成立四間市級實驗室,資金豐厚。

  其次,深圳攬企攬才不遺餘力。無論科技企業本身,還是這些企業所聘請的專才,都得到支持,能植根深圳,當中包括提供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優惠政策,深圳推動的「孔雀計劃」(獎勵全球高層次人才的計劃)已經為全球科研人才所熟知。而香港不但難留本地人才,過去數年在人才引入方面亦有收緊的問題,近日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依舊受到「與本地人搶飯碗」雜音的困擾。

  再次,深圳有良好的創科產業鏈,能將科研成果變成商品和服務,進入市場。深圳上、中、下游均備,在科技研發、人才供應、高效製造、市場需求方面優勢明顯。香港的不足在於,沒有產業鏈配套,本地市場規模有限,以至優秀人才漸漸流失,做出了創新產品也需另找出路,例如大疆無人機,就是由港科大畢業生創辦,最終卻選擇到深圳實現理想。此外,本港不利創科的因素,還有營運成本高昂,社會充斥「搵快錢」思想等。

  與深合作 揚長避短

  學習深圳成功經驗,一些操之在我,香港可以獨自改善和達成的,必須積極去做。例如增撥研究經費,加大創科投入;通過放寬移民條例,輔以稅務優惠,簡化審批手續等措施,吸引更多內地和海外科技人才;用好港深創科園,吸引一流科企進駐,建立起產業鏈和生態系統,讓研發成果在本港生根、發展,形成產業,更好培育本地人才,努力提升自身競爭力。

  而香港不具備條件的,就應考慮通過與深圳合作,揚長避短。現時本港多集中於上、中游的研究,加強港深兩地科技融合,可以結合官產學研用的力量,無縫連接產業鏈的上下游,做到互利共贏,亦有助於擴大市場。屆時,香港的研發成果經由深圳推廣到全國各地;深圳企業通過香港「走出去」,將研發產品推向全球市場,不論是產生的經濟價值,還是對科技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均相當可觀。做大個蛋糕,本港獲益更多。

  香港現在最需要的,是用好支持政策,發揮優勢,善於學習,積極合作,沉努力,急起直追,才能不負所望,成就國際創科中心地位。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