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在本港引起很大回響,近期討論創科發展的聲音多了,社會各界的認識一致了,港府推動的速度加快了,創科氛圍日漸濃厚。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研基礎,有很多高質素的科技人才,政府亦一直嘗試發展創科,但仍給外界「慢人一步」的感覺,是因為優勢沒發揮出來,如今中央力挺香港創科發展,無疑是注入一支強心針,有助本港突破樽頸,加快形成以創新科技支撐的新經濟發展模式。有國家東風可借助,香港也要依靠自己努力,找到重點方向和領域尋求突破,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水平和效率,早嘗創科甜頭,從而引領和帶動全社會發展創科的興趣和潮流,培育創科土壤及形成生態圈,更好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帶動長期經濟增長。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指出,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批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重要意義不只在於為香港提供更多科研資金,而是確定香港在國家科技發展大策略和布局中,可以擔當重要角色,並可以直接參與國家科研項目。的確,雖然香港創科發展相較之下顯得遲緩,但也無須妄自菲薄,因為本身不乏競爭優勢,例如高校實力強勁,科研能力雄厚,匯聚全球高端科技人才;「一國兩制」制度讓香港保有自由、法治的環境,能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和投資者利益;高度國際化以及金融、商務、法律等,都是推動創科發展的有利條件,只要有足夠誘因,就可迅速釋放科技人才潛能,創造新興產業及發展機會,帶來強大的社會效益,為本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
國家的支持,給香港發展創科提供利好和機遇,也讓香港的創科發展有乘勢而起、彎道超車的可能。從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可以看出,創科已是衡量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亦是未來經濟的新出路,香港不做不行,港府亦下決心在創科發展上取得新突破,相關行動接踵而來,例如公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設立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撥出500億元加注創科發展等,要人找人,要地有地,要錢給錢,加大投入力度。
但想讓創科發展早日見到成果,進而形成規模,除了投放資源外,也需要社會各界的認同和配合。經常有指香港缺乏培育創新的土壤,科研「根不深」,留不住科技人才和創新產品,這與創科發展成本高,時間長,風險大,見效慢有關,以至在「溫快錢」的社會,對創科的重要性有所忽略。因此,結合官產學研用的力量,找到香港優勢最大、把握最足的突破口,建立及形成自己的產業鏈和生態系統,讓創新科技研究更快變成產品,早見效益,顯得尤其必要,若創科發展可在最短時間內在香港本地產業化、規模化、商業化,及時見到回報,相信有助得到社會廣泛認同,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共謀創科發展,從而勁吹創科之風,刺激創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環。
港府已確定將機器人技術、智慧城市、生物醫藥和金融科技作為未來發展的四大重點領域,集全港之力,先在其中一個領域上做出實質成果,無疑是務實的做法。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