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825

踐行開放經濟 推動世界繁榮 中國成自由貿易維護者

2018-07-29
来源:香港商報

  在美國與歐洲保守主義盛行之下,中國高舉自由貿易的旗幟,維護多邊貿易體制。這是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香港商報網訊】在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和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次會晤時強調,開放合作是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邏輯;貿易戰不可取,因為不會有贏家;經濟霸權主義更要不得,因為這將損害國際社會共同利益,最終也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近日接受本報專訪的內地學者認為,在當前美國保護主義盛行之下,中國高舉自由貿易的旗幟,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世界的共同繁榮。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國現在的任務是保衛WTO,捍衛WTO的規則,捍衛自由貿易。「嚴格來講,西方國家就是靠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發展起來的。但是現在他們卻舉起了表明『公平』實際不公平的『公平貿易』大棒,為的其實就是打壓中國。」周世儉說。

  對於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說是中國在自由貿易中賺取了最大的好處,周世儉說,「自由貿易中最大的獲益者反而就是這些老牌列強們。歐美國家到中國來開工廠,中國工人打工掙錢,是中國工人得利大還是歐美資本家得利大?顯然是資本家,中國雖然增加了就業和稅收,但那與工廠所得的利潤相比,就是芝麻和西瓜。現在西方各國說撿芝麻的佔了便宜,那肯定是歪曲了事實。」

  2001年11月11日,中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簽字儀式上舉杯慶賀。同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入世。資料圖片

  中國入世打開商品市場

  與美國不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場合重申自由貿易的重要性。此次金磚國家領導人約翰內斯堡會晤期間,習近平主席在發言中指出,要堅定維護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講話也向世界明確表達了中國立場——「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加入WTO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周世儉認為,「開放」很大意義上是降關稅,讓國外的商品更為順暢地進入。在中國提出要加入WTO的1992年,當時中國的平均關稅是43.2%,這是一個比較高水平的關稅,到入世之時,中國承諾將關稅降低至10%,這也是WTO給中國規定的關稅水平。如此大幅度降低關稅,標誌着中國開放融入全球化的決心與態度。可以說,入世以來這麼多年,中國就做了一件事,就是打開了中國的商品市場。得到的好處是以中國對外國商品的開放換取了WTO中164個成員國對中國商品的開放。而恰好這段時期就是中國廉價勞動力充分發揮的時候,是中國商品生產最具競爭力的時期,中國在此期間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美國重蹈貿易保護老路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

  作為中國入世談判的親歷者,周世儉回憶道,「美國代表曾對他說,提高關稅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手段,是赤裸裸、最粗魯、最原始的貿易保護主義。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高關稅曾經扮演過極不光彩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與高關稅有關。而現在,這個例子要反過來講給特朗普聽了。特朗普不就是要加關稅嗎?但這肯定要遭到報復,不僅中國報復,歐洲和日本也要報復。這對美國來講是好事嗎?該把前面的故事還給美國人了。」

  周世儉續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經濟進入大蕭條,當時的胡佛總統並沒有尋找刺激經濟發展的方法,解決人民的需求,而是聽從了貿易保護主義者的建議,批准了斯穆特霍利法案,將關稅提高至50%。這表面上擋住了外國商品進入美國,保住了美國自己的企業市場,而實際的結果是遭到了來自歐洲和日本以及拉丁美洲的報復,胡佛總統本人也被評為美國最差的四位總統之一。美國代表說,斯穆特霍利法案招致了報復,各國都抬高了關稅,最後的結果就是當商品不能自由越過邊界,士兵就越過了邊界。

  加入WTO以來,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都表現卓越,延續了改革開放後高增長勢頭,每年GDP增長百分點保持在兩位數,增長率位居所有經濟大國之首。2001年,中國的經濟總量佔全球的4.14%,到2017年中國已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到全球14.8%,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了30%,並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除了貿易、投資數量金額的增長,更重要的還是貿易結構的變化。近年來,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明顯上升,以前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新技術密集產業已經逐步形成核心競爭力,整體上遠遠超過勞動密集型產業,標誌中國整個出口結構的升級。「中國製造」已慢慢轉變為「中國創造」。

  周世儉表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高速發展首先靠的是13億人民的艱苦奮鬥,還有鄧小平指明了改革開放的方向。但是不要忘了還有一條,就是搭上入世這班車,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歷史見證】入世為華贏取穩定外貿環境

  入世之前,中國國內有始終存在兩股思潮的辯論——中國入世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持入世弊大於利的觀點延續了改革開放之初保守派的思維,認為降低本國條件加入世貿組織,就是國門大開,引狼入室。作為中國入世談判的參與者,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認為,國內的保守觀點當時給中國入世談判的代表團成員們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他們只看到了加入WTO,中國要向世界敞開大門,卻看不到世界也將同樣接受中國。中國必須加入WTO,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贏得一個穩定的外貿環境,中國的經濟才能實現騰飛。

  周世儉說,中美蜜月期期間,美國一直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這讓中國外貿在80年代初期獲利,但是到了80年代末期,美國拿最惠國待遇威脅中國,使得中國的外貿非常被動,而這其實只是美國打壓中國的藉口。WTO的兩大支柱,其一是非歧視性原則,其二是公平貿易原則。非歧視性原則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最惠國待遇,WTO的成員之間必須承認給對方最惠國待遇,這其實就是低關稅。而加入WTO後,美國無論以任何理由,都無法否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當中美談判結束之後,美國代表巴爾舍夫斯基表示,這是世界再一次承認中國。

  入世談判如同瞄準一個移動靶

  周世儉認為,為了爭取世界「再一次承認中國」,中國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入世談判就是在不斷地瞄準一個移動的靶子,因為歐美各國的條件在不斷地提高。首先,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WTO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有不同的要求。發達經濟體入世關稅要降低至3%至5%。中國代表團據理力爭,才把關稅爭取到了10%。其次是農產品補貼的問題,發達國家補貼按照農業總產值的5%,發展中國家的補貼則是按照農產品總產值的10%。於是美國給中國也定了中間值7.5%。當時的中國談判代表龍永圖聲淚俱下,說「再讓步就對不起中國億萬貧困農民」。最終中國的農產品補貼提高到了8.5%,但這仍然不是發展中國家應該享有的農產品補貼。所以,中國其實並沒有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進入WTO,可見中國入世談判之艱難。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