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記者馮仁樂報道:有調查指基層家庭學生面對營養攝取不足問題。據民社服務中心一項調查發現,近兩成基層兒童及青少年會在不夠錢的情况下「捱餓」,甚至整天沒有進食。中心建議政府檢討兒童綜援標準金額,使家長不必經常壓縮食物費用,并建議衛生署每5年進行兒童健康調查,以配合制訂支援政策。
八成人奶類攝取低於建議
民社服務中心在2018年6月期間成功訪問216個年齡介乎6歲至17歲、分別來自深水桋、油尖旺、九龍城、黃大仙及屯門區的基層中小學生家庭,發現逾八成受訪學生的奶類產品攝取量低於衛生署建議標準,當中有17.6%(約31名)受訪者表示,曾因為不夠錢而要「捱餓」、「一整天沒有進食」及「食少餐」。
至於營養攝取方面,分別有52.3%、52.3%、64.4%、31.9%及58.3%受訪小學生表示,過去一個星期的五穀類、蔬菜類、肉類、水果類及奶類方面未達衛生署建議標準。為節省開支,受訪家長反映曾在特價期間購買(14.9%)、領取免費食物(14.7%)、不外出用餐(12.8%)、買急凍肉類代替新鮮肉類(11.6%)等。
黎妙玲促規劃食援派發點
陳女士與其10歲兒子是二人綜援家庭,兩人現居公屋,每月依靠5000元收入應付生活開支。陳女士說,平時只會在傍晚6時許街市臨近收市,食物價格較低才會買,平均每次僅花費20多元,應付翌日三餐,主要選購的食材是蔬菜及鸡蛋,甚少購買肉類。她的兒子目前體重只有28公斤,她認為屬於偏瘦,平均每個月會生病一次,估計可能與營養攝取不足有關。
民社服務中心項目主任黎妙玲建議政府協助規劃、提供食物援助派發點,使援助能地區化,減輕糧食價格對貧困家庭的影響;她批評社署低估社區內需要食物支援的貧困人士數目,促署方要統計、分析及公開數據,以協助對貧困家庭的支援規劃。此外,她又建議港府檢討兒童綜援標準金額,使家長不必經常壓縮食物費用,衛生署則應每五年進行兒童健康調查,以配合制訂支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