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在香港出現僅約一年時間,已有五間公司在爭奪市場。惟好景不常,最先在港「搶灘」的Gobee.bike公司,上月宣布結業,據稱主要原因是龐大的單車維修開支令營運困難,入不敷支。
Gobee.bike結業可說有迹可尋,該公司去年年底進軍法國市場,期間卻經歷多宗盜竊和破壞行為,最終只經營了約一個季度,於今年2月即匆匆退場。Gobee.bike當時表示,在法國共有1000輛單車被盜,近3400輛遭毀壞,有近6500輛需要維修。其實,Gobee.bike的「共享單車」在香港遭遇亦差不多,有不少單車被毀壞,甚至被扔落河。
無獨有偶的是,新加坡三家經營「共享單車」的公司,最近也於一個月內先後關門。三家公司不約而同把結業理由推卸到當地政府身上,指由於政府將要規定經營「共享單車」必須申領營運牌照,條件嚴苛。不過,據當地傳媒分析,關鍵還是「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與社會環境不協調,相關業者又缺乏融資能力,加上管理不善,以致「燒銀紙比賺錢快」,最終難免無以為繼。
失控成災 新城市病
「共享單車」最初是在內地興起,並與「高鐵」、「支付寶」和「網購」同被譽為中國的現代四大發明。其中「高鐵」、「支付寶」及「網購」,對提升人民生活質素的效應有目共睹,同時亦成功走出國門,通往國際。但「共享單車」發展到今天,卻是毀譽參半,不僅在香港和新加坡「滑鐵盧」,就算在內地,也有不少失敗例子。何故如此,值得探討。
「共享單車」的概念本來良好,若能有效管理,可以大大方便「最後一公里」的接駁出行,不會污染空氣,環保又便民。可是,不少地方由於環境的配套設施缺乏,治理方面亦未能配合,加上行業無序發展、企業過度投放,以致出現大量「共享單車」亂泊亂放、失控成災的現象,成為新的「城市病」。
以廣州為例,月前曾開展一輪閒置廢舊「共享單車」清理行動,結果一天之內便有9000多輛廢舊閒置「共享單車」被清理,原本提倡單車代步是鼓勵環保,反而變成一種資源浪費。據稱內地不少城市都出現類似的情況,網上流傳一張又一張的「單車墳」圖片,幅幅都觸目驚心。
單車代步 已非必需
相信很多人仍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中國曾是世界第一的單車大國,皆因當時全國汽車寥寥可數,公共交通工具缺乏,不論城市或農村,家家戶戶都以單車代步。以中國人口之多,單車數量之大,可想而知。
改革開放初期,家中如有一輛「鳳凰牌」單車,已經相當「巴閉」。隨改革開放的發展,內地城鄉的公共交通工具越來越發達,方便了人們出行,馬路上的單車數量便迅速減少,當中並無政府強制,而是屬於自然淘汰。
香港情況也差不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雖然單車沒內地那麼普及,但仍有不少學生是騎單車返學的,到有了地鐵之後,加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越來越便捷,在馬路上便越來越少見到單車,只有假日在沙田、大埔或一些有單車徑的地方,才見到較多單車穿梭,且多是用以休閒娛樂的。
筆者想說明的是,單車作為交通工具,逐漸被公共運輸系統取代,其實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當然,筆者並非認為單車該當絕迹,只是覺得單車的功能已有所改變,不再是人們日常代步的必需品,而是轉為主要用來競技或消閒的運動工具,若想單車再次成為人們主要代步的交通工具,那其實是一種倒退。尤其香港公共交通之便利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單車代步的需求有多大,相信大家心中有數。若然市場需求有限,「共享單車」確是難以立足。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