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4

匠心独运 点石成金——记华联集团董炳根的资本运作

2018-08-22
来源:香港商报网

         文|商报记者齐晓彤

华联集团董事长董炳根

  华联巨变

  一九九七年五月开始,中国股市步入长达两年的漫漫熊途,众多股民在无奈和焦灼中等待。那些偶尔逆市扬升的股票,就像灰暗天空中显现的几抹亮色,最易令人腾起希望,回味悠长。

  “瞧,深华新又上了一个台阶,听说股权有变,敢不敢买?哇!深惠中的股价已经翻了一倍了,肯定要出利好消息!深中冠有庄家,这只股票的概念不错:印染业的『中国之冠』,就是涨得太快,追都追不上了!

  这三只熊市中被轮番炒作的股票,其波动各出有因,不足为奇,不过如果这些波动都和同一家大集团公司密切相关的话,这就是一种令人称奇的现象了。

  是不是这家大集团公司的基本面也产生了巨变呢?

  不错,这间公司的确产生了巨变,而这巨变的开始是在第四任总裁董炳根九七年初上任之后。

  一九八三年,中国纺织工业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联合十八个省市纺织工业厅、局共同投资,在深圳创办了华联集团。随后的十四年中,华联的创业者们兴办了三十多家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实体,完成了属下三家控股企业“深中冠、深惠中、深华新”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九十年代中期,世界纺织市场严

  重萧条,国内纺织业总量严重过剩,中国纺织企业纷纷陷人困境,董炳根就仼时,华联集团虽然资产已近二十亿,但集团总利润只有一千多万,形势异常严峻。

  两年过去了,华联的资产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资产规模扩张到四十多亿的同时,利润值也增至一点七亿元,并升格为国务院直属企业集团,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华联的飞速成长是在国内经济紧缩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的,因此说起今日的华联,不能不说说董炳根。

图注:1999年8月8日香港商报首度专访董炳根

  董炳根印象

  初次见面,董炳根给人的印象健谈开朗,有的时候会很开心得哈哈大笑。

  经过几次交谈,才知董炳根的生活阅历异常丰富:他中专毕业后,先在丝绸厂烧过锅炉,修过机器。随后再念大学,搞共青团工作,兼作讲师。三十九岁荣任高等学府的副院长,分管校办产业,创建了浙江省高校最早的股份公司。进京以后,他担任中国服装总公司总经理、中国服装协会理事长,大刀阔斧改组了中国服装协会,吸纳了大批充满活力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成为会员,最令人诧异的是,董炳根并没有经过企业管理的演练,只用两年就将一个效益走下坡路的中国服装总公司重新推到了起飞跑道上。

  董炳根的生活中充满了变量,但万变不离其宗,他的人生轨迹总是与纺织有缘,而且幸运之神始终伴随着这位共和国同龄人,不断助其在工厂、学校、政界、商界扮演越来越精彩的角色。以董炳根在华联的资本运作为例,由于他的到来,三家上市公司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早期最不被看好的深惠中,幸运得拿到了证监会资产重组增发新股的额度,俨然以新股面貌岀现,也陡然提高了华联的身价;一直因微利默默无闻的深中冠,仅仅因“印染集团”构想的提出,股价就立即被庄家捧到了天上;相反原先尚具配股资格的深华新,因为几家大股东的股权比例均衡,很难按照某一家股东的经营思想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过董炳根的深思熟虑后,被请出了华联的大门。

  曾有记者向董炳根提岀了一个颇为尖锐的问题:“董总,华联这两年资本运作的成功,固然和华联本身的实业基础、国家的产业优惠政策有关,不过你善于处理周边人际关系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像你这样没有任何显赫背景的人,是如何处理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的?”董炳根先是开心地哈哈一笑,紧接着便回答:“我的确是没有什么背景可以依靠,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个人信誉了。有了良好的个人信誉,周围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帮助你,领导也会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人和人相处并不复杂,有分歧要坦诚相见,承诺的事情不折不扣地做到,这并不会耗费多少精力和时间。

  潇潇洒洒地应变,认认真真地做人。也许这就是董炳根。

  资本经营理念

  纵观国内外大企业的发展史,开始是残酷的原始资本积累,以后都有资本的运作,加速资产总量的增加。

  董炳根上任的第四个星期,就在全体员工会议上指出资本经营的重要性。他认为:华联在深圳早期创业非常成功,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拥有相当数量的房产和土地资源,另外还有两家相对控股的上市公司深惠中和深中冠,包括深华新三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都由华联派出,进行融资资本扩张资产组合有非常好的基础。

  没有资本运营 就没有快速发展

  但是华联的发展前几年又非常迟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于求稳、不重视资本扩张。身为最早的股份公司,仍然按照内地国企的模式管理,组织形式和具体操作迟迟不规范,给今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遗留问题。

  董炳根的客观分析使属下心悦诚服,接下来的实际操作更让人耳目一新:对华业的成功兼并、华新股权的果断变现、深惠中的脱胎换骨,无一不是他匠心独运的杰作。

  “我们董总很有超前意识,有时真感觉追不上他的脚步。”

  “华新股权之争到最后,对手都对他佩服得不得了,认为他赢得漂亮!

  “董总每毎都在最关键的时候岀现,很多困难他都有办法化解。”

  这些发自内心的赞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华联人对董炳根的钦佩认同。

  董炳根想得更深远,最近他请来了国内十多家大券商及境内外的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把华联集团五十多家控股参股企业公开亮相,诚心诚意听取投资银行家、律师、会计师的意见,认真专注做会议记录,并和各位直接交换看法与设想。

  有一家券商不解为什么华联刚刚完成了大规模重组,还要紧锣密鼓进行下一轮扩张时,董炳根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华联目前已超越了拉牛车爬坡的阶段,坐上了小汽车,累的时候可以轻松地休息一下、然后继续赶路,不过他还是想让华联跑得更快一些。

  资产扩张速度与质量并重

  董炳根选择投资项目的态度近乎是百里挑一。他曾为二十位考查项目的部下立下了十条军规,要求考察项目的时候,对产品的市场前景、企业领导人的责任心与创新意识、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法制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

  有一次谈及选项目原则时,董总说:“我估计资产经营部很多人会叫苦,他们考察论证一个项目,需要经常出差,回来进行一轮接一轮的可行性论证,身体脑筋都不轻松,每筛选到一个项目,都希望这个项目加盟到集团里来。但是很多项目到我这里,最后还是被否定了。他们也许会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容易体现价值。 董总对部下体察入微的同时,其严格审慎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对于真正的好项目,董炳根不遗余力志在必夺。惠中重组之后,第二步要进行的工作是急需对惠中注入优质资产。按照证监会的要求,优质资产的确定与上报材料的审批必须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搞定。到哪里寻找业务蒸蒸日上同时又愿意出售部分股权的企业?

  在董炳根看来,用一个亿的资金,去发展一个新项目,远不如用同样的钱收购一个经过多年原始积累,目前已成相当规模的企业有价值。凭借在中国服装协会对全国各地会员企业两年多细致入微的考察,近两年迅速崛起的江苏康博集团,成为董总的首选收购目标。

图注:参加华联控股增发A股现场推介嘉宾合影

  江苏康博集团的老总高德康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民营企业家,十多年前靠八台缝纫机起家,发展至今已拥有近七个亿的总资产,两亿多净资产。高徳康领导生产的波司登牌羽绒服,质量、款式、市场占有率均享誉海内外,近两年大有异军突起之势。记者在常熟现场采访时,已到盛夏季节,时值羽绒服的销售淡季,工厂里依然订单不断,一千多名工人紧张有序的埋头工作。引用一句局内人的话来形容:“这个企业上至老板,下至工人,简直都像疯子一样在干活。”

  在纺织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中,能够将这样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吸纳到四平八稳的华联集团里来,后者不具备非凡的吸引力是难以办到的。

  董炳根与高徳康两位董事长之间开始了似眀友又似对手般的谈判,经过几个回合的磋商,华联恵中与波司登的关系定格为百分之五十一的控股方与百分之四十九被控股方的格局,高康德将康博董事长的位置交给了董炳根。

  记者禁不住问:“高总,您一向是个说话要算数的人,为什么把董事长的位置让给董炳根呢?您不觉得从今以后有些时候,要和董总打过招呼才能进行重大决策,会影响企业的运作效率么?”

  “不会的。董总是个懂行的人,在业内也蛮有影响的。他相信我,我也服气他。”连高德康也不得不承认,董炳根的威望与个人魅力也是吸引他加盟华联的因素之一。

  康博集团的顺利加入,使惠中的资产重组与同批获准重组的企业有了相当明显的分别,这次重组免除了国企资产注入时、大量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繁琐与日后牵扯的隐患,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同时为惠中今后两到三年的业绩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联的资本扩张真正做到了速度与质量的统一。

  研究政策 借风行船

  董炳根回顾人生道路时,觉得在浙江丝绸工学院担任副院长的岁月使他受益良多,不仅开阔了视野,对社会的认识更加宏观,对整个经济的未来趋向有了更为客观敏锐的判断。

  分管校园资产使董炳根学习了许多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同时给了他涉足房地产、公司股份制改造等市场经济前沿领域的机会,观念的不断更新、频繁的实务操作,无疑为董炳根日后经营企业积累起非常难得的智力资本,这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董炳根养成了研究政策走向、运用政策指导实践的良好习惯。

  一九九七年之前,华业公司是华联集团的一个沉重的包袱,由于银行贷款比例过高、汇率变动、投产不及时等原因,导致这家公司严重资不抵债,累积亏损额接近亿元。

  被华业拖累的结果是,华联集团每年要将绝大部分的物业管理收入填补其中,才能维持集团的盈利数字是正数,如何甩掉这个大包袱,是董炳根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兼并破产企业可以停免一部分银行利息,是一九九七年国家挽救亏损国有企业实行的优惠政策之一,但华业能否申请到宝贵的减免额度?几家拟上诉法院的银行能否给予支持?最关键的是,即便得到优惠政策,华业能否真的从此走岀绝境,柳暗花明?

  经过反复分析与论证,董炳根认为华业拥有全套进口设备,产品工艺居国内领先水平,若能用好用足国家政策,救活尚存希望。

  随后董炳根决定以承债方式兼并华业,同时分别向华业的各大债权银行提出停免息申请,并指令一名副总亲自抓这项工作,要求资产经营部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最完备的申报数据。

  经过积极争取,国家经贸委、深圳市政府最终同意给予减免额度,为华业乘坐上顺风之船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十个月过去了,皆大欢喜的局面成为现实:华联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股东们避免了华业破产造成的重大投资损失和担保责任,银行庆幸一笔“死钱”变成了“活钱”。

图注:1997年5月3日深圳特区报“华联现象“及相关后续报导

  在中国做实业,一定要具备敏锐的政策意识。市场转型的过程中,许多政策的制订有一定时限,造成有些机会转瞬即逝。如何把握这些机遇,让企业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发展,是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董炳根以江浙人特有的勤励和智慧,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大潮中,引领华联这艘纺织业的巨轮不断乘风远航。

[责任编辑:鍾智维]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