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英媒:中国出口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2018-09-28
来源:FT中文网

  提要:中国正在由出口低附加值产品向出口中等技术含量的产品转型。有人认为中美贸易战事实上可能会使这一转型加速。

       英国《金融时报》 汤姆•汉考克 上海报道

  在三一集团(Sany Group,以下简称“三一”)位于上海郊区的工厂,几乎看不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正在打贸易战的迹象。

  该厂有500名工人和200个机器人,负责将钢制零件焊接和拧紧到位,每天可生产多达50台挖掘机,每台挖掘机重20吨。在厂外,200台黄色挖掘机正等待被运送到半小时车程外的一座港口,它们的液压臂上包着蓝色的编织套,以防在咸湿的海风中生锈。

  三一是中国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商之一,去年出口额达12亿美元,主要销往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上述这间工厂的产品就有40%以上出口海外。三一没有出现放缓迹象,该集团今年的目标是将国际销售额增加30%。

  三一等企业的成功是中国出口行业不断前进的一部分,尽管美中之间的关税和关税反制措施给全球贸易体系蒙上了阴影。

  在金融危机后的这十年,中国出口部门展现了极强的韧性。自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头号商品出口国之后,中国出口以5%的年均速度保持增长——同期全球出口年增长率不足2%——2017出口总值达2.26万亿美元。

  过去十年间,中国制造业出口份额从12%增加到18%,扩大了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的制造业出口份额增幅。中国加入WTO加速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就业人数的下滑。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U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一项研究认为,在截至2012年的十年里,中国输美商品导致了美国200万至240万份工作的丧失。

  三一的销售激增也揭示了关于美中贸易战以及美中竞争的一些重要的东西。为证明加征关税的合理性,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手下的政府官员一直聚焦于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的进步。

  但在短期内,对美国及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工业构成更大威胁的,是中国中等技术含量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比如车辆及其零部件、电机,以及三一生产的这类建筑机械。正是生产这些产品——而不是高科技产品——的中国企业在迅速赢得市场份额。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教授许斌表示:“中国企业正抛弃低端商品,转向中端商品,这一转变实际上是很快的。我估计美国关税的最终效果将是让这一升级加速。中国企业可能会被迫升级它们的产品线,以抵消(关税的)负面影响。”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报告,在中端高科技产业,中国现在占主导地位,其全球份额在过去十年间几乎增长了两倍,达到32%,在2000年代末超过了美国,在本十年又超过了欧盟。

  大部分增长来自三一这样的中国民营企业。中国在全球推土机出口中的份额从十年前的仅2%增长到近10%,三一还在全球市场上向日本的小松(Komatsu)发起挑战。

  三一国际总部总监周万春表示:“三一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已达到了日本的水平,而我们的服务甚至比他们还要好,因此我们在东南亚国家非常有竞争力。我们挖掘机的价格高于韩国产品,因此我们并不仅仅是在靠价格竞争。”

  三一的命运凸显了另一趋势:过去十年中,中国对经合组织(OECD)发达经济体俱乐部以外国家的出口份额从43%上升到了48%。

  三一也反映出,中国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主要是在资本品(用于制造其他商品的商品)和零部件领域,而不是消费品领域。中国在电力变压器及其组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出口中的份额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一倍,达到20%。

  宁波精达机电(JDMachine)向欧美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出口用于生产车载空调的设备,去年的海外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十年前,它在接手一家破产英国公司的员工后进入这个市场。

  精达机电管理人员马克•福斯特(Mark Forster)表示,金融危机后该行业开始向中国转移。他还说:“从技术上讲,这些机器比我们以前在英国生产的机器更好。”

  中国企业转向生产更复杂的资本品,改变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过去十年中,中国输美商品中电信和运输设备以及汽车零部件所占比例增长,而纺织品和鞋类所占比例缩减。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2007年至2016年,中国在全球资本品市场的份额从大约5%上升到20%。

  消费品也发挥了作用。据中国海关统计,美的(Midea)、TCL和海信(Hisense)等中国家电生产商在海外的市场份额上升,在2016年出口了价值150亿美元的消费电子产品。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是竞争的一个几乎不可避免的结果。哈佛大学(Harvard)经济学家达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表示,“一旦一个经济体开始生产发电机,或比如说机动车辆,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就被置于自动上升的轨道上了。诀窍是在这些自动进入上升轨道的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扩大这些行业的国内就业人数。”

  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增长了两倍多,超过了巴西和墨西哥,这迫使企业不得不提高生产率。

  中国公司擅长逐步改进,而不是突破性的创新。根据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创新问题研究员丹•布雷兹尼茨(Dan Breznitz)的说法,他们擅长“在其他地方发明和销售技术和产品后……制造通常更简单、更便宜且更高效的新版本。”

  金融危机后中国的投资热潮使工业品生产商大幅扩大国内生产,增加了规模经济效应。制造商通过收购外国技术进行了升级。 三一在2012年以3.6亿欧元收购了德国混凝土机械生产商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中国企业以数十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西方制造商的交易则包括:美的同年以45亿欧元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

  还有发达国家企业对中国企业的技术转让——以及技术被盗窃的情况。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 China Business Council)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20%的美国公司表示它们被要求将技术转让给中国——通常是在它们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的时候。一些中国顶级出口商面临专利侵权诉讼。

  跨国公司对中国出口产品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约43%的出口来自外资企业。对于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以及大型公司而言,这一数字更高。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在中国排名前20位的出口公司中,有13家是外资企业。

  中国出口升级的绝大部分来自于跨国公司深化在华供应链。近十年来,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化学品制造商巴斯夫(BASF)和美国的霍尼韦尔(Honeywell)等公司在中国开设了更为先进的工厂,有时以撤销美国的就业岗位为代价。

  这些公司往往受到中国国内市场的推动,该市场在过去十年中一直是化学品和重型设备增长最快的市场。但这些工厂经常变成出口基地。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表示:“任何一家美国大型企业集团都会在中国有大量业务……而且如果你有一台中国机械,为什么不把它出口呢?”

  过去,一个令发达经济体感到宽慰之处是,中国出口的机械所需的大量零部件都是发达经济体制造的。中国曾是别处生产的零部件的最终装配点,这叫做“加工”贸易。

  然而,这类贸易在中国出口中所占份额已减少,从十年前的46%左右下降到今天的35%。据中国估算,中国出口商品的国产化率已从十年前的约60%上升至约80%。十年前平板电视的面板主要靠进口,如今则是中国制造。

  苹果(Apple)就是一个例子。2012年苹果在华供应商仅为7家,2017年达到19家,5年间增加了一倍还多。如果再加上位于香港的供应商,其总数上升到28家。其中包括歌尔(Goertek),该公司从2014年开始为iPhone供应声学器件,其供应份额的提高对应的是美国公司Knowles供应份额减少。

  随着中国开始制造更先进的产品,它经常需要进口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和资本品——过去十年德国对华出口额几乎翻了一番。

  但这种情况可能会逐渐消失。咨询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的葛艺豪(Arthur Kroeber)和Dan Wang表示:“如果中国不断快速增加新的进口密集型产业,其进口比率在数年内可能会依然保持高位,但一旦中国公司掌握了这些零部件技术,该比率可能会迅速下降。”

  受中国进入中等技术含量领域威胁最大的,可能是中国的东亚邻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里,曾出现过一个三角贸易,日本、韩国和台湾凭借对华零部件出口保持着高额对华贸易顺差。

  但中国对这几国的贸易逆差从2013年开始收缩,因为越来越多过去要靠进口的产品可以在国内生产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黄育川(Yukon Huang)表示:“这是该地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韩国其中是感觉最受威胁的一个。”

  就连德国都感受到了压力,虽然由于其机械出口强劲,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比美中之间的要小得多。专门研究利基行业“隐形冠军”的顾问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表示:“我认为中国人是德国‘隐形冠军’的最大对手。其竞争主要集中在机械、家用电器或金属加工产品领域。”

  尽管中国在中等技术产品上的表现日益突出,但令西方国家感到宽心的是,中国离高科技制造业前沿仍有很大距离。实际上,在计算机芯片、柴油发动机和乘用车的出口市场上,中国几乎无足轻重。在其参与竞争的领域,中国出口产品往往还是靠价格取胜,而质量要略次一些。

  许斌教授表示:“中国企业正在升级到中档产品,但仍依靠价格优势,中国提供的这些产品在发展中经济体受到欢迎。它们是德国和日本商品的较低端版本。”

  Wang Xueqiao补充报道

  译者/何黎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