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848

從小崗精神到全面深化改革

2018-10-09
来源:香港商报

  懲教署社區參與助更生委員會主席 蕭楚基

  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由一份特約評論員文章揭開序幕。1978年5月,《光明日報》刊登一篇約6000字的文章,標題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引發一場全國範圍的大辯論,打破舊有思想規條,引領國家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

  小崗掀農村改革序幕

  40年前的中國,未能解決全部國民的溫飽問題。當中部分貧困的農民,在秋天收成後,由於缺乏糧食,就要出門到外地討飯。其中有部分農村,甚至整條村莊每家每戶,都要靠討飯來維持生活。

  上述的貧困情況,不局限於偏遠地區,甚至華中地區農村也有這樣的慘況。華中地區的小崗村,當年貧困農民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

  小崗村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鄰近淮河。大家應該不會對鳳陽這個地方感到陌生,因為著名民謠「鳳陽花鼓」所唱的,就是這個地方。

  40年前的小崗村貧苦農民,雖然努力耕種,但是收成少。他們一切生活所需,都要依靠國家維持。就在這個難以溫飽的年代,中國政府推出改革開放的政策,大大改變國家發展的前途。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上確定全國的重點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思想要解放,分配制度要改革,從而釋放生產力。

  同年同月,在村委主任支持下,18位小崗村農民在村內一間茅草屋內,與村委主任一起,一同在「大包幹」的生死契上蓋上紅手印。他們承諾在每個家庭承包的田地上,全家努力生產。在收成之後,除上繳稅項和公糧外,可以擁有其餘的生產成果。

  這個大包幹生產方式,是劃時代的轉變。這個做法,改變了以往計劃經濟年代的土地分配制度,改變了勞動方式,也改變了勞動成果分配之道。大包幹解放思想,也釋放大量勞動力。

  小崗村這份蓋滿紅手印的生死契,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宣言,掀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1979年秋收後,小崗村糧食生產量,是以往計劃經濟年代10年的總和。生產成果也展示當地農民「敢想敢幹,敢為天下先」的小崗精神。1980年5月,鄧小平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重要講話中,肯定了小崗村的大包幹。

  小崗精神重點在「敢」 和「先」兩個字。「敢」是勇氣,「先」是開創先河。中國改革開放是需要改革的勇氣,敢想敢幹,在思想和行動上,都要勇於突破以往的思想框框,也要勇於創新。

  小崗村的大包幹,其後逐漸發展到中國其他地區。直至1984年,全國各地眾多農村代表,陸續前往小崗村學習大包幹的生產模式,以致大包幹的改革方式,在全國各地以燎原之勢擴展。

  改革後半程仍須勇氣和創新

  中國改革的策略,是由農村延伸到城市的。城市經歷改革後,因應勞動力需求增長,以及小規模服務和家庭手工業發展,衍生了大量農民工和個體戶。

  到目前,改革開放已經有40年。但是中央政府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未來要做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過程中的難題。

  改革開放初期,目的是成就「富裕中國」。但是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定的方向,是成就「富強中國」。中央政府已確立要改革的五大體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

  上述五大體制中,官方文件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一方面,容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凡是能夠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決定,政府不進行不當的干預。另一方面,政府要發揮更好的作用。政府要增強公信力和執行力,同時要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由1978年至2013年,中國政府視之為改革的前半程,為國家建立基礎,解決人民溫飽問題,這也是小崗精神期望達成的目標。中國雖然比以往富裕,但是國民收入比歐美先進國家,仍然有差距,中國仍然要為「人民共富」這個目標努力。

  由2013年起計,往後約30年,中國政府視之為改革的後半程,後半程目標是將中國建設成富強國家。要達成這個目標,重點是「制度現代化」。政府期望用30年時間,去建立一套完備、穩妥、有效的制度,從而使到國家富強,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改革初期的小崗精神,靠的是勇氣和創新,在新的土地分配制度上,勇於投入生產。到目前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制度現代化過程中破舊立新,同樣要有勇氣和創新。不過,要建立完備和有效的制度,還必須要有集體智慧。

[责任编辑:鍾智维]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