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趙燕玲
申訴專員公署昨公布本港公屋閒置空間使用安排的調查報告,發現全港87個公共屋邨提供的共2462個儲物室中,竟有959個儲物室空置未使用,總面積達近11萬平方呎,空置率高達四成。調查結果一出,實在令人愕然,在如今香港房屋資源如此緊缺、數十萬人還在輪候公屋的情況下,卻有多達11萬平方呎的公屋面積正在被浪費,既不應該,也不能繼續任其被閒置了。相關部門實要好好檢討,採取相應政策措施,盡快將空置的儲物室改建成住宅單位出租予有需要的市民。
香港現時有多缺房缺地相信不用多說,公屋輪候時間已延長至5.3年,還有數以萬計的市民蝸居在環境惡劣的劏房之內,這種形勢下,半呎房屋資源都不該浪費。申訴專員公署於去年7月展開調查,最終發現多達959個儲物室竟被空置,雖然其中有些單位由於採光或通風不足,抑或設定為通風通道功能,不符《建築物條例》,很難被改建成住宅,但排除掉這些,還是有不少剩餘單位可被改建來供人居住。其中,儘管近68%的空置儲物室面積小於100平方呎,但這與許多市民蝸居只有幾十平方呎的劏房相比,那簡直是寬敞明亮幸福許多,房署沒理由不善用它們;再則,這些儲物室中,還不乏見到一些面積較大的單位被長年空置,比如彩雲邨內就有多個700多呎的儲物室被空置了4年以上,市民都在感歎「如此『豪宅』卻被浪費未使用,太可惜!」,因此,房署更應珍惜這樣的房屋存量,讓它們發揮效用、用之於民。
昨報告一經公布,房屋署也及時作出了回應,表示已完成及正在進行中的儲物室改建工程已有40個單位,未來會更積極改建更多空置儲物室作住宅,將善用儲物室作更有效益的用途,我們期待房署的改建成果。當然,本港要善用盤活的資源不只公屋儲物室,在新造土地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利用好現有的土地房屋資源也是緩解住房壓力的必用之法,因此活化工廈改裝為住宅、公屋「長者換細」、重建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大坑西邨重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組合社會房屋計劃」等大可一齊實施,讓已有存量最大限度地物盡其用。
然而歸根到底,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香港房屋問題,讓廣大市民有屋住、有樓買,還是要大力開拓土地,興建房屋,因為無論是活用現有存量改建為住宅樓宇,抑或提供過渡性房屋,其資源都是有限的,時間也是短期的,只能滿足少量市民短期內的需求。要想大範圍最終解決市民的住屋需求,大面積開發土地建屋才是根本辦法,在充分利用已有土地房屋存量的同時,更要加快覓地拓地,無論是「明日大嶼計劃」、新界棕地發展,還是「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發展邊陲郊野公園等都應盡快着手研究落實,香港沒有土地資本和底氣可以等,也等不起了。
解香港土地房屋之困的辦法有許多種,但原則萬變不離其宗只有一條,那就是盡力增供應,既要珍惜善用現有的房屋存量,亦要加快開闢土地、大量建屋,多管齊下,多法同使,才能盡快讓市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