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社成員 吳桐山
筆者一貫支持政府用盡辦法增加土地供應,不論是填海、棕地、郊野公園邊陲,都支持。理由是香港長期以來土地供應不足,影響民生、窒礙發展,已是「餓極了」的狀態。筆者更在今年3月30日於本報撰文《解房屋之困需勇氣》,內文提出「要解決一個冰凍三尺的問題,有的時候真的需要一種矯枉過正的勇氣。」由於過往在開發土地方面太不積極,因此今天就要很積極。
土地「夠了」?不能封閉自守!
反對填海者如何面對香港的土地需求,他們的方法說白了只有一個,就是「夠了」。例如說:不用填海,單單開發棕地就夠了;不用填海,善用空置官地就夠了;甚至單單粉嶺那個高爾夫球場就夠了。如何計算出「夠了」?辦法就是將香港封閉起來,以香港當前的人口,按照現在的人口自然增長,計算出未來幾十年的住屋需求,從而得出「夠了」的結論。
這種算法不僅完全不考慮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香港過去、現在、將來都不可能是一個封閉自守的城市。香港朝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方向發展,需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中心,這需要引進大量世界各地的人才,需要發展新的產業、新的交通體系。但與此同時,隨着香港融入大灣區生活圈,也許有部分港人移居大灣區內其他城市。我們需要堅持的一種態度就是:香港的未來需要多少土地取決於經濟發展和人口轉移,必須堅持開放的態度、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嚴格而言,沒有人可以準確估算香港未來30年需要多少土地,只要肯定當前的土地供應是不足的,就應該支持各種拓地方案。
衝過頭了,將來土地太多怎麼辦?那是將來的煩惱。就像股票市場一樣,價格太高了,投資者就會賣出,直至價格太低了,又有人不斷買進。所謂「均衡價格」是交易出來的,沒有任何人有能力算出跌到什麼位置就足夠了。
有問題就拉倒?將問題解決好!
反對填海者往往吹毛求疵,指出「明日大嶼願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於是就要求拉倒。筆者不想爭論那些具體的問題,甚至乎可以承認,當前這個願景還十分粗疏,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但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做好這件事,不是有問題就拉倒。
一直以來,香港部分市民在反對派操縱輿論洗腦之下,養成了一種為反而反、有問題就要求拉倒的習慣性思維,事事雞蛋裏挑骨頭。彷彿一件事,要完美的、毫無瑕疵的,才會得到支持,但世界上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情,於是就什麼都不能做?一個橫跨幾十年的大型填海計劃,涉及的問題千頭萬緒,今天肯定不能給你一個完美的答案。猶如任何的創業營商計劃,在當初構思、起步之時,都一定會有這樣那樣的疑惑,是有遠見、有魄力的創業者不斷克服困難摸索出一條成功路徑,沒有人能夠先將成功的路徑擺在面前才去做事。
為官者需要事不避難,為民者也需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香港的發展。具體到這次填海大計,究竟是1700公頃還是1000公頃,填得太多還是太少,應該如何節省成本……?大家應該積極獻策、集思廣益。但現階段,任何人要求將計劃拉倒,都是毫無理據的,只能說是先入為主甚至別有用心的看法而已。
最後打個比喻作結。居住是人的基本需求,是衣食住行之一。港鐵日前早上大罷工導致交通癱瘓,港鐵做得好嗎?不好!那乾脆不要港鐵好不好?反正我住得離公司近,走路就能到,我支持取消香港的鐵路。你一定覺得我很自私,怎能因為自己不需要,就叫別人拉倒?港鐵縱有千般不是,你還是去搭,因為這是你的基本需要。同理,香港還有幾十萬人沒有解決居住這個基本需要,那些動不動就要求拉倒拓地建屋大計的人,要問問自己的良心。
今天香港的填海之爭,是香港人對未來的態度之爭,是積極還是消極、是發展還是故步自封,就看這一役。用劉德華那句話來說:「去行啦!」結果是「行」出來的,香港不能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