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明日大嶼」工程擬向內地買砂填海,起碼要花400多億元,惹來反對派大呼小叫,質疑這是向內地利益輸送。
所謂舉賢不避親,任人如是,買砂豈會例外?為大型基建採購,只要符合經濟效益,就是符合公眾利益,斷沒有理由因為物料來自內地,就予以否決,這明顯是不理性的。
為什麼要向內地買砂填海?顯而易見,是為了價錢廉宜。內地砂價錢低,且距離香港最近,運費便宜,當然是向內地買了。不向內地買,難道要越洋向其他更遠更貴的地方買嗎?這不是利益輸送的問題,而只是理性格價下的必然選擇。莫非要內地無償提供填料,才叫做恰當?
反對派的不願採用內地砂,令人想起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為了排斥中國,想方設法設置貿易壁壘,抵制中國製造,結果是美國人沒辦法買到價廉物美的產品,苦了自己。消費者既要出更高的價錢,一切生產成本也難免水漲船高。香港的反對派一切以政治計算為先,也只會犧牲香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倘真捨廉宜的內地砂不用,肯定只會苦了香港市民。
反對派此番反對特區政府採用內地砂,又分明與他們指責工程造價貴相矛盾。用內地砂可以節省成本,如果反對派真是嫌填海造價昂貴,應該舉腳贊成才是,可是,他們又不贊成,不排除背後盤算是令項目貴上加貴,使他們更有藉口反對這項工程。他們到底是解決造價貴的問題,還是消費問題呢?
以政治視角來看整件事,政府理應高舉填海效益,同時想方設法減低成本。問題是,反對派又應否一味否定效益,一方面說什麼「倒錢落海」,一方面想方設法推高工程費用?
數字本是客觀的,可是,在香港,不同的政治立場,卻使雙方對於數字有不同的解讀。另一個例子就是,反對派舉辦的各種遊行,警方報的數字永遠較低,以示天下太平;舉辦方報的數字永遠偏高,以示抗爭有理。看來,圍繞「明日大嶼」造價的一系列數字,又何嘗不是又一次類似的把戲?而是否向內地買砂的爭議,亦不過是相關的一場風波。
其實要降低填海工程的成本,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輸入外勞。只不過,反對派又會不會輕易容許政府實施這個政策呢?
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