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長三角一體化風頭正勁 粵港澳大灣區仍上下求索

2018-11-26
来源:香港商报

  一場「進博會」,讓長三角開啟了不少新的開放空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進博會」開幕式發表演講時提到,「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接下來,長三角地區迎來諸多利好,不管是對內開放還是對外開放,長三角似乎都領風氣之先。有論者認為,「長三角一體化」風頭正勁,與之相比,早已確立為國家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稍顯落寞,因為到目前為止粵港澳大灣區似乎還沒有向前推進的明確動作。專家認為,儘管「長三角一體化」與粵港澳大灣區本身定位不同,但是這些年來不管是民間還是官方,確實感受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速度和影響力,與國家給的招牌之間有所差距。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仍然存在,如何在粵港澳的融合裏構建高質量的體制機制,讓三個不同關稅區的合作迸發出更大潛力,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

  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見習記者 廖非凡

  「進博會」觸發長三角一體化熱議

  長三角的發展風頭正勁,不論是擴大上海自貿區的區域,還是設立科創板試行註冊制,抑或是「長三角一體化」將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似乎引領了風氣之先。就在近日,上海自貿區的擴大又有了新舉措,12家在擴大開放領域的代表性項目、在新興產業細分領域做到極致的代表性項目分別與自貿區各片區管理局簽約。浦東新區還發布了《重點企業服務專員工作機制》,致力於營商環境優化,打造投資最佳地。

  國家對於長三角的重視,有深刻歷史背景。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億,佔全國的1/6,2017年經濟總量約20萬億元,是全國的近1/4,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對於其影響力,深圳綜合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堅對本報記者表示,長三角作為中國三大經濟圈之一,其地位一直都是排在前列的。作為長三角龍頭城市的上海,早在民國時期就是國際化大都市,具有工業基礎,也是最早的商埠。從對外開放到自貿區的設立,上海都全國領先。在與世界的對接上,各大跨過公司的地區性總部、重量級的機構都布局在這個地方,此外,上海發起的長江戰略和國家長江經濟帶的戰略相呼應。這些都使得上海經濟發展輻射能級,在中國獨樹一幟。所以此次國家在長三角地區做了諸多文章,其實並不奇怪。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認為,在「進博會」中,習近平的講話充分肯定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在中國建設現代化國家中的作用。

  兩地使命不同

  各自摸索前行

  有人將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城市群對比,認為早已確立為國家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似乎稍顯落寞,因為到目前為止粵港澳大灣區似乎還沒有明確的前進方向。在大灣區的規劃出台之後,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也好像並沒有什麼讓輿論熱議的話題聚焦大灣區。而在開放方面,上海自貿區似乎也先行了一步。

  但對於上述觀點,彭堅指出,長三角在自貿區或者其他一些領域目前領全國風氣之先,與其本身的基礎也有相關的關係。作為長三角的龍頭,上海的自貿區是中國最先設立的自貿區,發展基礎比其自貿區要好一些。在目前中國在製造業開放向服務業開放這個轉變過程當中,上海自貿區就發展得比廣東自貿區扎實一點,探索得更前一點,所以,上海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去設立新片區,以及開闢一些新的改革試點是完全是有基礎的,而且是應該的。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陳耀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則表示,目前長三角地區的利好,是借?世界進口博覽會的「東風」。實際上,「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也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實際上對於「長三角一體化」在國家戰略中的定位,以及將要如何進一步推進,也在摸索當中。

  他強調,很多人將長三角的一體化與粵港澳大灣區進行對比,其實這兩個戰略在國家層面並沒有高低之分,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國家也有實實在在的舉措。比如港珠澳大橋、珠江口東西岸的深中通道等一系列規劃項目,都屬於大灣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大灣區內的聯繫更為緊密。

  「長三角一體化」與粵港澳大灣區承擔的使命也各不相同,陳耀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使命十分明確,就是要對標世界一流灣區,打造一個世界級的灣區經濟。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綱要也已經批覆,裏面有很多推進港澳與珠三角進行更緊密合作的內容。「長三角一體化」雖然更為明確的定位,但目前看來應是以上海為中心擴容,結合周邊的江蘇、浙江與安徽,「三省一市」的聯動,範圍更大,一體化推進的步伐上也採取了許多措施。「長三角一體化」作為地方戰略已提出多年,此次習近平主席宣布將讓「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只是說明未來國家將更重視「長三角一體化」的工作,加快一體化的進程。目前,看起來長三角的開放力度似乎較大,因為上海要打造一個全球性的城市,在開放的功能上要更突出一些。

  大灣區協同發展尚需加把勁

  雖然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一體化」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不分高低,但是人們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推進較為緩慢的感覺,到底有沒有依據呢?彭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前些年通過學界和官方的推動,成功上升為國家戰略,當年也引起了眾多熱議。但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一體化」有一點不同之處,就是粵港澳與珠三角經濟帶的經濟主體融合難度更大。大灣區中各個城市相互之間有合作,但是這種合作目前還看不到能夠形成強大合力支持國家戰略。長期以來,城市之間關係相對還比較微妙。不管是民間還是官方,確實感受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速度和影響力,與國家給的招牌之間是有差距的。

  彭堅分析稱,長三角區域的龍頭和二線城市之間的關係非常清楚,各省市之間內耗較少,融合較多,各個城市有不同的定位,內部機制的整合較好,無論是江海的聯運,陸路運輸,比珠三角走得要靠前面。雖然這些因素也是體制上的特點所導致的,但是客觀的現狀可能會讓中央更為重視長三角區域的建設。

  東北證券宏觀分析師沈新鳳在今年1月的一份研報中,詳細分析了上海杭州灣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她認為,從兩大灣區的經濟政治現狀以及企業實力和創新能力來比較,上海同城都市圈擁有得天獨厚的政治資源,而且經濟增速和經濟總量佔優,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綜合來看,上海同城都市圈更加佔優。具體來說,首先,在長三角區域內,產業分布更加全面,而粵港灣大灣區中大陸城市製造業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產業間的協同配合較少,香港與澳門各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產業結構,割裂較為明顯;其次,和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地區相比,長三角區域內城市間差距是最小的,而且這種差距仍在進一步縮小,其縮減速度也是最快的;第三,長三角區域內城市能夠通過空間集聚實現經濟協同,而環首都城市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空間集聚更多帶來的是經濟競爭與資源爭奪。第四,長三角區域內城市之間互補效應更加明顯,蘇南及浙東北區域內部協同性強於珠三角經濟區,制度差異、市場分割限制了粵港澳的互補協同。

  發揮「一國兩制」優勢為灣區助力

  彭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持續發展,一定要探索三方融合的體制機制,讓幾方的合作迸發出更大的潛力,讓「一國兩制」真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

  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歷史上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利用核心城市來帶動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探索空間更大的區域。粵港澳的獨特優勢在於其創新活力,以及有良好的民營經濟發展基礎,創業氛圍濃厚,更有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大灣區的文化包容度,相較於其他地方也是其特色。

  目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區域的合作沒有找到突破口,解決了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去謀劃更多的載體、更多的合作項目,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推向深入。比如,在利用香港國際化的市場、物流網絡、商務網絡。另一方面,香港現在已經有的一些人才、創新的資源,怎樣與深圳、東莞、廣州已有的基礎結合起來,轉化為合作成果,這方面目前還缺少一些示範項目。

  而在體制、文化的融合方面,粵港澳之間還有一些芥蒂。這些都是未來要破除的桎梏,為此,一方面要探索在不同制度下的合作路徑,同時要打開心扉,在今天合作重要性日益提升的情況下,要把過去影響合作的因素儘快抹去,真誠地去做一些合作,共同努力把事情做好。

  陳耀表示,對比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國兩制」。「一國兩制」確實在法律制度,以及政策方面,會有一些區別,使得粵港澳大灣區在要素流動方面產生一些不便。但也要看到粵港澳三地的制度各有所長,互相可以借鑒。值得注意的是,港澳在「一帶一路」上作為重要節點,擁有其他地區無可比擬的優勢,大灣區或許將在這方面獲益。在「科創走廊」的建設上,香港有比較好的基礎,目前國家也明確,中科院要在香港設立機構,在科技創新,特別是技術科學創新方面的能力,對大灣區的創新驅動極為有利。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