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港澳要乘勢而上,如果能在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中抓住機遇,與國家一道同甘共苦,那麼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從事港澳事務工作逾30年,76歲的陳佐洱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曾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親歷港澳回歸有關談判工作,陳佐洱見證了「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與實踐。
堅持置國家利益於最高
他說,香港回歸祖國是一項偉大工程,在被英國強佔的150多年間,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曾前赴後繼爭取收回香港,但以失敗告終。改革開放初期,「一國兩制」構想應運而生。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一國兩制」,沒有「一國兩制」就沒有港澳順利回歸。
1994年起至香港回歸,陳佐洱作為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就政權交接和平穩過渡問題與英方談判。雖然也有香檳慶祝時,但更多的時候是艱難的挑戰。
「不要以為簽訂了協議就大功告成,為了不折不扣執行協議還要做很多艱苦工作。」深諳港澳事務的陳佐洱舉例,末代港督彭定康曾背信棄義,提出違反中英聯合聲明、違反與中國香港基本法相銜接、違反中英已達成的協議和諒解的所謂「政改方案」,「實際上是為反華勢力開綠燈」。
對於外界認為他「強硬而講道理」,陳佐洱說,這不是個人風格,而是為了國家利益:「我們背後有13億人的意志」。雖然「外交談判是互相妥協的過程」,但陳佐洱堅持把國家利益置於最高,並在談判中竭力維護回歸後的香港利益。
堅持財政「量入為出」
對於1997年初英方企圖通過香港財政預算案,連續10年以高於經濟增長5倍速度提高社會福利,陳佐洱嚴正指出,任何跨越1997年7月1日的事務,都須經中英雙方協商決定;高速發展社會福利可能一時會討好部分人,但將使未來中國香港特區政府難以為繼。當時,他堅持認為,必須按香港基本法規定的「量入為出」原則安排財政,否則就像在崎嶇山路上高速行駛賽車,車上數百萬香港市民可能面臨「車毀人亡」。
這一比喻被彭定康和部分境外媒體歪曲報道後,諷刺、挖苦、謾罵的文章蜂擁而來。陳佐洱受到不小衝擊,但香港市民的支持給了他很大安慰。曾有的士司機對他說:「你要幫我們看住這筆錢啊。」
回顧歷史,是為更好地面向未來。陳佐洱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港澳回歸後,與國家的聯繫日益緊密,港澳要抓住發展機遇。
須踐行「四個更加積極主動」
2018年11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提出「四點希望」,勉勵港澳同胞做到「四個更加積極主動」。陳佐洱說,這不僅是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保障,也是新時代推進「一國兩制」的指路明燈。港澳兩個特區只要切實踐行習主席的「四個更加積極主動」,就定能乘勢而上,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迎來更好的明天。
改革開放以來,歷經教師、新聞工作者、港澳事務官員、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等崗位,全國港澳研究會創會會長陳佐洱現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澳門大學等知名高校任兼職教授。
回到「原點」的他仍十分關注國家大事。回首改革開放歷程,陳佐洱稱,上世紀80年代初就滿腔熱情地投身其中。1983年他進入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工作時,福建剛走出「包產到戶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這個「魔咒」,在中央授權實施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指引下,福建呈現一片朝氣蓬勃的景象。媒體的採訪素材很多,新聞工作者也都非常振奮。
最喜歡當教師跟年輕人接觸
經歷不同領域的工作,陳佐洱稱,最喜歡的職業還是教師:「不但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知識跟年輕人分享,也能向年輕人學到很多新知識、新理念、新生活方式。」他說,曾向年輕人學習用電腦、手機發短信、微信和移動支付:「跟年輕人多接觸,能跟上時代發展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