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大灣區建設以通為先

2019-02-14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

  全國「兩會」下月在北京開幕,工聯會幾位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昨披露,將在會上提交關於大灣區便民措施建議的提案,主要集中在方便港人到內地工作,促進人才交流往來方面。隨着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日內出台,新機遇之門正向香港開啟,社會各界翹首以待,都在摩拳擦掌,積極謀劃,建言獻策,力求令香港在大灣區內發揮協同效應,實現共贏發展。而要實質推進大灣區建設,必然要求促進灣區各城市之間的聯繫合作,把城市與城市連接起來,成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城市群,因此正如工聯會提交的建議一般,須先在「通」上做好文章,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更加自由的流動,以實現大灣區共融共興。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挑戰,是涉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法域和關稅區的特殊結合。由於粵港澳三地在經濟制度、法律體系、行政體制和社會管理模式,以及在經濟自由度、市場開放度、營商便利度及社會福利水平等方面都存不小差異,無疑會影響到跨境協同創新效率和市場深度融合。正因如此,大灣區城市要攜手合作,必須建立宏觀大局的總體意識,透過政策創新、建立協調機制以克服壁壘,減少阻力,進一步加強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互聯互通的緊密性,降低相關成本,提高有效對接,優化資源配置,才可將區內合作效益最大化,充分挖掘發展潛力,打造媲美紐約灣區等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目前,大灣區建設正以實際行動,做好「通」的文章。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的通車,以及蓮塘/香園圍口岸即將開通,為三地人流和物流往來提供了良好的硬體設施,後繼隨着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等大型交通基建的陸續落成,「9+2」大灣區將實現真正的1小時生活圈,灣區內城市間的商貿和人文交流將會變得頻繁。中央出台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創業的政策措施,令到內地發展的港人可以在最短時間享有相關權利、基本的公共服務,促進相互深入交流。今次來自工聯會的代表委員擬在兩會提案,包括將港人回鄉證納入內地電子認證系統;讓港人參與內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香港「醫療券」使用範圍擴至內地三甲醫院;容許港人以香港地址辦理內地公共及商業服務;放寬攜帶現金出入境限額及對20種商品徵稅的安排;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職業資格互認;容許港人在內地直接更換、補領回鄉證等,相關建議有利區內的合作融合,相信會得到認真回應,為港人前往內地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助推大灣區的一體化成形。

  通則達,通則久,下一步,大灣區仍有很多「通」的工作要處理好,例如可考慮增加開放24小時通關口岸,利用電子儀器通關,盡可能方便兩地民眾往來;又如在灣區內稅制、醫療、社保等問題依舊待解,都需各方研究解決,香港應積極主動探索,加強制度創新,建立可行性的合作機制,將「一國兩制」互補性帶來的收益最大化,把差異性帶來的成本最小化,建好大灣區,創造新價值,共享新紅利。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