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老齡社會「先行者」的挑戰

2019-02-15
来源: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吳桐山

  2019年的春節,內地春運不再難。擁擠還是有的,但對比起十多年前那些歷盡艱辛,現在的春運體驗好得多,「朋友圈」也少了很多高速路變停車場的照片和短視頻。原因既有技術的進步,也有「外來人口」高峰期已過以及「反向春運」的影響。

  任何事都有多個面向,在春運舒服起來的同時,內地日前公布的新春消費數據卻是14年來首次跌破雙位數增長。由年三十晚至初六,全國零售餐飲銷售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8.5%。這或許是一個長期的趨勢轉變。

  春節後騰訊發布了一份《2019年春節消費報告》,反映80後成為春節消費絕對主力,佔總消費四成,70後、80後和90後合起來更佔了消費額近九成之多。要知道內地的計劃生育政策正是從上世紀80年代成為基本國策,中國的出生人口也正正在80年代「見頂」,之後逐漸下降。80後今年已全部超過30歲,很多都在「奔四」了,這群人「上有老、下有嫩」,成為消費主力是必然。但問題是人口高峰已過,以後每一年,這群消費主力只會減少不會增多,因此消費市場在高基數下回歸單位數增長應是常態。

  港扶老助育大有空間

  在內地過去40年的發展歷程中,香港一直扮演「先行者」的角色,那是由於歷史原因,令香港先行擁有開放市場,在幫助內地發展的同時,也成就了香港。港商過去回內地做生意,多是利用內地較為便宜的土地和人力資源,但隨內地人口紅利逐漸消退,這種「老本」已無法再吃。我們必須更積極思考,香港在新時代可以如何繼續充當「先行者」角色?

  若說人口老化,香港在步入老齡化社會方面同樣是內地的「先行者」。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的結果,香港共有116萬名65歲及以上長者,較2006年增加逾31萬人;長者佔整體人口比例則由2006年的12.4%上升至2016年的15.9%。勞福局局長用「海嘯」來形容人口高齡化的速度。香港的人口老化較內地「先行」,理應更積極探討政府政策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轉變、新技術的應用,以應對人口老化的趨勢。

  就社會政策而言,面對人口老化,一方面要扶老,另一方面要助育。扶老才能老有所養,更好地發揮長者的生產力,延後社會的衰老;助育是獎勵生育,才能減慢人口老化速度。但觀乎香港政府的政策,似乎扶老方面尚可,但助育方面完全不足,甚至可謂交白卷。

  最新傳出的消息有匈牙利宣布多項措施催谷生育率,女性生4胎以上可終身免繳薪俸稅,3名孩子以上家庭購買七人車可獲巨額補貼,等等。世界上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在女士產假方面都比香港更友善。香港在助育的「欠帳」實在太多太多,例如簡單比較一下,為何長者可以有醫療券睇私家醫生,但小童卻分文沒有呢?很明顯,特區政府的福利政策,重老而輕幼,顯得不平衡,客觀上加速人口老化速度,類似問題筆者過往也在本報有所提及。

  很慶幸,近日筆者看到有政黨大鑼大鼓要求政府在新一期財政預算案增設兒童醫療券,為父母減輕子女的醫療負擔。生兒育女既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面對人口老化,政府投入更多資源養育下一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絕對要「應使則使」。筆者認為,參照長者福利,小童2元搭車和兒童醫療券,都是毋庸置疑應該立即推行的政策。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