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智慧城市可從街燈做起

2019-02-16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近月網上有一個交通視頻,吸引了不少司機留意,是關於港島大潭水塘水壩上面那段馬路,自從去年8月下旬安裝了新的智能交通燈系統後,通車情況大為改善,甚受好評。

  相信很多駕車者都知道,該段建於1917年的馬路,是柴灣與赤柱之間的主要通道,以往是雙線雙程行車,但只有約5米闊,故若有兩輛體積較大的車輛(例如旅遊巴)在壩中迎頭相遇,可能無法通過,而後面又各有車龍頂住,便會導致道路癱瘓。去年,運輸署為了避免該路段再出現上述情況,在水壩兩端安裝了傳統交通燈號,實行輪替單向行車,結果杜絕了迎頭堵車,但短短約400米長的路段,行車時間由等燈號至駛過水壩,動輒要六七分鐘,依然頗花時間。不過,自從改用智能交通燈後,由水壩兩端八組探測器感應兩端車流量的情況,自動調節燈號的長短,讓通車時間平均縮短至不需兩分半鐘,難怪司機們讚不絕口。

  大潭智能交通燈見成效

  這套智能交通系統可貴之處,是由中大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研發的,屬於「土產」,正好為本港將開始推行交通燈智能化打下了基礎,意義非凡。香港說要發展成為智慧城市,說了多年,似乎未見有什麼成效。而今,大潭水壩智能交通燈的出現,總算邁開了重要的一步。

  何謂智慧城市?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最新科技,改善整個城市的運作,不僅可減低資源的虛耗(包括時間、金錢和人力等),同時透過資源整合擴大協同效應,從而提升人們的生活質素,以及讓社會各方面都能夠保持可持續發展。

  前年,特區政府曾發表一份《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就「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六個主要範疇提出短、中、長期發展建議,爭取能達到四大目標:一、讓市民的生活更愉快、健康、聰明及富庶,以及讓城市更綠色、清潔、宜居、具可持續性、抗禦力和競爭力;二、讓企業可利用香港友善的營商環境,促進創新,將城市轉型為生活體驗區及發展試點;三、更妥善關顧長者及青年人,令大眾對社會更有歸屬感,同時令工商界、市民和政府進一步數碼化和更通曉科技;四、減省資源消耗,令香港更加環保,同時保持城市的活力、效率和宜居性。

  多功能燈柱助收集數據

  也許有些人對「智慧城市」的概念仍覺得抽象,就以街燈作為例子來說明一下:傳統的街燈,主要作用是照明街道,方便人們出行和提高駕駛安全,而以往由煤氣燈到電燈,有一段很長時間都是靠人手逐區逐區定時定候開關的;現在的街燈,已主要靠天色光暗感應來自動開關,這可說是智能化的第一步。

  目前全港的高速公路總長度大約是2000公里,共設有逾14萬支街燈,若只作單一照明用途,實在浪費,所以如果在燈柱上加裝無線網絡、視像攝錄鏡頭和電子感應器等,那麼街燈便同時擁有更多功能,可發揮的作用就不再只是照明那麼簡單了。首先,它們可以透過電流和電壓的數據,顯示系統運作是否正常,一旦有街燈發生問題,操作人員可利用手機關燈,並即通知工程人員搶修,大大縮短故障時間,確保行車安全。這比起現時仍依靠人員巡查時用肉眼判斷,來得方便快捷得多。

  此外,透過攝錄鏡頭和感應器,加上智能化交通燈的配合,有助遙距監控道路秩序,對調查交通事故和提高駕駛者守法意識也非常有效,因為任何的違例行為,包括危險駕駛、非法泊車或隨意阻塞交通等,全部無所遁形,很具阻嚇作用。

  還有一點不可忽略的,就是街燈有了上述功能,便有如一個龐大的數據收集網,能夠協助政府收集不同地區的車流、人流、道路環境及天氣等公共數據。這些數據除了可即時提供給駕駛者掌握路況之外,也有助政府在制訂城市規劃時可以更加切合實際,避免閉門造車之弊。有了好的城市規劃,加上人工智能的配合,又反過來可使路上的街燈運用得更加「善解人意」。

  據所知,特區政府今年開始,將陸續在不同的地區推行「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點計劃。換言之,上述所說的已並非停留於紙上談兵,而是逐步落實,再加上兩年後推行全港交通燈智能化,屆時相信香港成為智慧城市將會進入快車道。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