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迹」,民營經濟功不可沒。正如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昨日在人大記者會上提到,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的稅收、60%左右的GDP、70%的技術創新、80%的就業,以及90%的企業數量。
事實上,民營經濟第一次被承認為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是在1988年。那一年,民營企業的用工人數歷史上第一次超過國有企業人數。而近年來民營企業發展似乎遇到瓶頸,並引發了空前的關注,輿論場上也出現不少有關民營經濟發展的雜音和噪音。中央政府去年接連發聲支援民營經濟,為民營經濟發展打氣,也給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
今年,民營經濟的發展亦成為兩會熱門話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曾15次提及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和民間資本的相關內容。從宏觀角度來講,民營企業現在已經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患難與共、休戚相關,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保證民營經濟平等發展,要切實解決表面平等實際不平等的「潛規則」問題,深化金融機構改革,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除了外部政策扶持外,民營企業發展歸根結底靠自己。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認為,財政不是民營企業唯一的困難,而對民營企業,光有扶持措施遠遠不夠,「當一個人站不起來的時候光靠扶持是不行的,所以要內外同時發力才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周鴻禕昨日同樣提到,中國的企業家要有信心,要堅持創新。遇到經濟周期時,與其抱怨外部環境,不如把關注點回歸初心,放到用戶和市場上。
對民營經濟來講,積極練好內功,創新無止境,機會永遠在路上。 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